從音樂電影談音樂家自己的理想
原發表媒體:中國時報
撰文者:許常惠

昨日我在紅樓戲院看到了一場電影,那是二十多年前的音樂名片夢幻曲(Traumeri)從純電影藝術的立場來看,它不是一部傑作,但從音樂電影的立場來看,它仍不失為值得回味的名音樂片。

「夢幻曲」的主角是舒曼夫人-克拉拉,圍著她的十九世紀浪漫派大師們:舒曼、布拉姆斯、李斯特等。克拉拉是音樂史上幾乎唯一成功的賢內助,而且是一位才女,如果沒有她的鼓勵,舒曼與布拉姆斯今天在音樂史上留下的成就也許要重寫。所以,克拉拉不僅成為當年許多音樂家戀慕的對象,更成為後代音樂家們的理想夫人。

這部電影的故事是否真實?這是用不著去討論的,因為所有處理藝術家的影片,幾乎沒有一部完全真實;這不是問題,重要的是這部電影能給我們有所感受。

重看了「夢幻曲」之後,我更強烈感受到十九世紀浪漫音樂家的社會與今天我們音樂家的社會的對比;他們的社會仍值得我們懷念!

我們懷念的不是當年虛榮的貴族社會,更不是只靠贏得貴族們的憐憫或愛好才能生活,才能表現音樂家們的遭遇。但是我們懷念的是音樂家們自己的社會,那種為藝術與理想而犧牲一切的精神,那種為藝術而互相尊敬、互相容忍的胸懷,那種只以藝術成就來比高低的音樂家們的社會。

有人說:時代在進步,人類在進步,但在藝術方面真的在進步嗎?在今天的音樂家社會,為生活或地位不得犧牲藝術,為派系或理論而互相仇視、互相爭奪,為政治手段或個人名利而戲弄音樂,最後成為音樂家不以音樂來比比真假、明是非,如果這些是進步的話,那是何等可憐!我們不需要這種進步呀!

音樂史上的浪漫派早已過去了。這七十年來接著像雨後春筍一般的冒出印象派、超現實派、表現派…..等數不清的樂派。但是無論時代潮流如何轉變,為追求理想,為追求真善美的藝術而犧牲一切的浪漫主義精神是藝術家不能缺少的。

回到列表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