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地區及海外的當代中國作曲家
原發表媒體:亞洲樂訊
原發表日期:1980-07-01
撰文者:許常惠

()臺灣地區的作曲家

臺灣的作曲界今天欣欣向榮的盛況,不過是近十多年,一方面由音樂家們推動及努力工作,另一方面由民主的政府所領導的安定社會所造成的。我們並不滿於現狀,這現狀離我們的理想還有一段距離,但對於作曲界來說,這情況已是空前的。

臺灣在光復(1945)的初期作曲家有本省籍的呂泉生、陳泗治、李志傳、郭芝苑等,以及從大陸來的蔡繼錕、蕭而化、張錦鴻、康謳、沈炳光、李永剛、李中和等。他們為光復初期的作曲界作了開妥的工作,特別是在理論與作曲的教育上貢獻良多。他們的作品,規模多以獨唱、合唱與獨奏為主,至於風格,西方調性和聲與中國五聲音階調式旋律的結合式這段時期的特徵。

西方現代音樂的進入臺灣,大約開始於1960年左右(許常惠的回國)。於是杜布西、史特拉汶斯基、荀白克、巴爾托克的音樂開始介紹進來,新一代的作曲人數開始增加,作曲工作也逐漸展開,而達到了今天的盛況。至於二次大戰後西方的電子音樂、具象音樂以及更前衛的音樂素材或媒介的運用,大約從近十年開始,但是從事這類音樂的試驗或創作工作的人不算多。

這二十年來臺灣作曲界的演變,可以由下列各作曲團體的活動看出來:

(1)製樂小集

成立於民國50年,發起人為許常惠,由顯獻樑(已故)擔任顧問,沒有固定會員,是發表新作品的音樂會名稱。從民國50年至61年,共舉行了8次發表會,被邀參加的左曲家共有許常惠、郭芝苑、陳懋良、侯俊慶、蕭而化、呂泉生、黃柏榕、李義雄、李德華、陳澄雄、李志傳、陳泗治、康謳、李德美、馬水龍、李泰祥、戴洪軒、馬孝駿、徐頌仁、陳茂萱、陳主稅、溫隆信、曹元聲、許博允、陳建台、林慶文、陳琴姬、蘇淑華等,合計有28人,53個節目,總共發表了121個樂曲。

(2)江浪樂集

成立於民國52年,是新一代作曲家的第一個團體。會員有:李如璋、陳振煌、陳茂萱、張邦彥、梁銘越、許博允、邱延亮等七人,自52年至54年共舉行2次音樂會。

(3)五人樂會

成立於民國54年,第二個年輕作曲家的團體。會員有:劉五男、徐杉榮、李奎然、盧俊政、王重義等五人,自54年至56年共舉行了3次發表會。

(4)向日葵樂會

成立於57年,由國立藝專音樂科畢業的年輕作曲家組成。包括:陳懋良、沈錦堂、馬水龍、游昌發、溫隆信、賴德和等6人,自57年至60年,共舉行了3次發表會。

(5)台中市音樂協會作曲研究班

成立於55年,包括:趙永男、王重義、吳武昌、何實結、張已任、洪青、賴秋鏡等7人。

(6)彰化縣音樂教師聯誼會作曲研究班

成立於56年,包括王耀錕、施福珍、洪海東、李春寅、蔡素華等五人。

(7)中國現代音樂研究會

成立於58年,是繼「製樂小集」之後規模最大的有組織團體。實際上是前六個團體的大集合,由許常惠任會長,目的在一方面做國內作曲界的大團結,另一方面想加入國際現代音樂協會做國際上的發展。

(8)亞洲作曲家聯盟中華民國總會

成立於63年,原始發起人為許常惠(中華民國)、羅運榮(韓國)、入野義郎(日本)、鍋島吉朗(日本)、林聲翕(香港)五人,現在擁有12各會員國。

中華民國總會第一與第二屆會長為康謳,現任第三屆會長為許常惠(總會執行委員兼任之)基本會員有96人。

(9)其他作曲家

除了以上八個作曲團體之外,近20年在臺灣尚有史惟亮(已故)、劉德義及軍中出身的蔡勝通、李健、蔡伯武、國樂界出身的莊本立、黃榕生、鄭思森等人。

()海外的中國作曲家

二次大戰之後,中國作曲家在海外的有在美國的周文中、陳亮聲與在法國的馬孝駿、張昊四位傑出作曲家,但30年後的今天,除了周文中之外,其他三人已很少在作曲上有所表現了。

在海外中國作曲家中,今天人數最多的要算是香港地區,包括:林聲翕、黃友棣、黃永熙的前輩作曲家,及新一代的林樂培、陳建華、吳大江、黃有義、羅永暉、曾葉發、何蕙安,其中林樂培(亞洲作曲家聯盟香港區會會長)與吳大江(香港中樂團指揮)是最活耀的人物。

此外菲律賓華僑中,黃永茂與張贻泉也經常發表他們的作品。

()現代中國作曲家的風格

今天無論中國音樂家如何地追求新的潮流,古代音樂或民俗音樂的繼承問題,傳統音樂的重新估價與現代音樂的重新檢討的問題,已越來越深刻的被有心的作曲家們考慮了。

這些作曲家們,有的來自西方學院派(受西方學院音樂教育之後,走上20世紀新音樂的路,而後回到中國傳統音樂);有的來自中國傳統音樂派(出身中國傳統音樂,然後學習西洋現代或古典音樂,終於表現中國傳統音樂的現代化);有的直接的間接的表達傳統的音樂之藝術或哲學思想。在眾多當代中國作曲家中,也許我們可以分出三個不同的世代風格;第一代馬思聰、林聲翕等,以中國旋律配合西方調性和聲,代表早期中國民樂派;第二代周文中、許常惠、林樂培等,以西方現代音樂語言處理中國傳統音樂,代表中期的民族樂派;第三代李泰祥、溫隆信等,以傳統音樂的現代化與西方音樂的中國化,追求中國音樂的新路。

我們相信,在全體中國現代作曲家的努力創作之下,中國音樂明天的康莊大道,已離我們不遠。

回到列表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