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劇運動與傳統戲曲
原發表日期:1972-05-29
撰文者:許常惠

國立藝專音樂科的師生於5月18、19日兩天,在大專學生活動中心推出亨柏汀克(Hum Perdinck 1854-1921)的歌劇《韓賽兒與葛麗特》那是一次相當水準的演出,超過預料之外的成功,而且是從頭到尾由我們中國人演出的歌劇。雖然我們沒有歌劇院,我們缺少許許多多條件,但是我們終於克服了層層困難以年輕人的熱情與苦幹精神做到了西洋歌劇的完整的演出。我敢說,這次藝專歌劇的演出,如果沒有申學庸、陳澄雄、曾道雄、王明子、聶光炎,以及其他許多青年音樂工作者的努力與奉獻是做不到的。對於此地樂壇,儘管我們經常發些牢騷與不滿,但是年輕一代的音樂家在這裡艱苦情況仍做到這個成績,怎麼不使人感動?怎麼不使人興起希望呢!

接著,東吳大學於5月22、23日兩天,在該校推出了梅諾悌(Menotti 1911- )電話;中國文化學院音樂系也將於5月29、30日兩天,在國軍文藝活動中心推出了莫札特(Mozart 1756-1791)的《費加洛》,我敢說,不僅是近來在臺北,在過去的大陸上,也沒有像這樣,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裏,造就歌劇運動空前的盛況。

因這次歌劇運動,從音樂的觀點使我想到了下面兩點:

1.西洋歌劇與中國傳統戲曲不同的地方在於:西洋歌劇的主要創作者是作曲者(音樂是創作的);而中國戲曲不需要作曲者(音樂是套用的,襲用的)。西洋歌劇中,演唱者與樂隊是同等重要的,後者甚至超越前者;而中國戲曲中,演唱者是主角,那小規模的樂隊只不過是重複其歌調或配伴它而已。西洋歌劇自文藝復興時期產生之後,近四百年來時時與人們活在一起,不斷的創新,從沒有失去其現代感;而中國戲曲雖然產生的比他們早,但京劇之後,我們一直沒有創新,我們沒有自己時代的歌劇藝術。以上是西洋歌劇最大的優點。

2.中國人是一個喜愛歌劇的民族,這只要看看宋代以後的全國性戲曲與地方戲曲就知道了。但是中國人對戲曲藝術的觀念,有一套完全屬於自己的,以歌舞戲配合的,相當社會性與民眾性的觀念。那是與西洋歌劇截然不同的,不能以西洋歌劇代替的。在此時此地,開始介紹及演出西洋歌劇,造成歌劇欣賞的風氣是好現象,尤其如能以它來刺激本國傳統戲曲的創新的時候;因為我們的最後目的是取西洋的優點來創新屬於我們這一代的戲曲藝術。不然的話我們所花的心血對民族文化來說是白費的。

 

回到列表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