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台灣民謠》
原發表媒體:自立晚報
原發表日期:1974-01-25
撰文者:許常惠

通俗歌曲最能反映當代社會潮流與民情。

以我活過的五十多年的臺灣通俗歌曲來說吧!

光復以前的十多年,在日本流行歌與軍歌的壓力之下,所表現的是消極反抗的哀傷,那時代的臺灣歌曲強烈地受到日本曲調與廠法的影響。遺憾的是這種殖民地的不良後遺症,仍在我們今天的台語通俗歌曲中遺留下來。

臺灣光復後,首先是上海香港花花都市的虛榮歌曲流傳進來,暫取代日式台語歌曲,但不久大陸淪陷,後者又回復它在基層社會的風行。然後,輪到美國通俗歌曲打進於本地,那是一種世界性的潮流,而很快地滲透於我們的知識青年的一代。由此可知道,為何日式台語歌曲在臺灣有它的根深勢力,美國歌曲在我們大專學生中受歡迎的情形。

臺灣通俗歌曲界的自覺運動,可以說由美國鄉村歌曲的流行而給我們年輕歌手提醒的。於是有人將美國鄉村歌曲的曲調配合國語歌詞,甚至模仿它編作新歌這就是十年來盛行的所謂「校園歌曲」。另一方面,一部份校園歌手響應當時文藝界的「尋根」潮流,將快要被人遺忘的中國民歌(包括臺灣民謠)找出來,以現代的節奏、和聲與樂器重新編作,演唱起來。簡上仁君便士在這新的一代長大,投入自覺運動與尋根潮流,而今天成為推動本地歌曲發展的有理想的耕耘之一人。

簡上仁出生於嘉義鄉村,從初中到大學都是校園內外歌唱最熱心的推動者。他不是音樂科班畢業,他在音樂科班之外卻比科班人更熱衷於臺灣的歌曲。他從演唱、演奏,而作曲編曲;從蒐集民歌資料,而整理研究;雖然他畢業於大學財稅系,但在臺灣通俗與民俗歌曲上所下的功夫以接近民族音樂學的研究範圍。這證明簡上仁對台灣通俗與民俗歌曲的尋根工作繼續在進行,而且愈具規模深入,我為他的好學與辛勞感到欣慰,因為這表示將帶給明天的臺灣音樂界更多的光明。

這一本《臺灣民謠》,我認為:做為廣義的臺灣福佬系歌樂的介紹是目前最適合的一本。它包括民歌以及民間歌唱曲藝,說唱與戲劇,而且將它們簡明的分別類,論及來源與系統,並附譜例,如此深入淺出,而親切引導臺灣福佬系民謠全貌的書,我想過去沒有人做過。我一方面為這本《臺灣民謠》出版而慶喜,另一方面希望簡上仁能以這本書為出發點,為本地音樂界獻出更多的力量。

 

回到列表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