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民謠~音樂民族學的研究
二、民族背景
原發表媒體:功學月刊
撰文者:許常惠

(編按:許常惠教授留下的紙本文件上,有教授修改的字跡。本篇謹依照修改後的文字刊登。)

 

(1) 臺灣島的簡史

 

臺灣在政治或民族上屬於中國的一部分,但是因為它位於海隅,其發展與中國大陸不同;特別是在土著民族及與歐西的接觸兩點,其發展與中國大陸不同。一五一七年,葡萄牙航海者航經臺灣,稱它為Formosa(美麗的島),我們也許可以說:這美麗的島的歷史發展是東亞大陸型與海島型的結合。

 

臺灣的居民,大體上可以分為:絕大多數的漢族的移民與少數的馬來-玻利尼西亞語族的土著民族。由南洋諸島來的(註1)土著民族,通常稱為高山族,移入臺灣的最早年代,因為去古已遠不能確言,但是他們最後移入臺灣的年代大約在第九世紀至十二世紀。由中國大陸移入臺灣的漢人,最早大約於哥侖布發現新大陸(1498)同時(註2),但是大量的移民在第十七世紀以後,而逐漸形成強大的本島的人種文化。

 

臺灣自明天啟四年(1624)至永曆十五年(1662)共三十七年,被荷蘭人佔據(註3);自明天啟六年(1626)至崇禎十五年(1642)共十六年,被西班牙人佔據(註4);自清光緒三十一年(1895)至民國三十四年(1945)共五十年,割讓於日本。但是,都因為一方面佔據時期短暫,另一方面漢人民族心的強烈,對於臺灣的人種文化沒有留下重大的影響。

 

以上是臺灣島的簡史。如果我們注意其文化和民族的接觸,臺灣的歷史雖短,但是不簡單。在臺灣,至少有三個文化和人種的層次:下層為土著層;上層為漢族層;在這兩層之間,很顯然地還有混合層。每一層包括有若干語言和文化互相關聯的民族。除了這三層之外,還有若干民族和文化在臺灣的舞臺出現過,如荷蘭人,西班牙人,日本人。他們的短暫居留,雖然未能足以構成獨立的人種文化層,但其所遺存的影響卻是不可忽視的。

 

(2) 臺灣高山族

 

臺灣高山族(註5)為數近二十萬,因文化之異同,可以分為十個族群,即:泰雅(Atayal)、賽夏(Saisiat)、邵(Thao)(註6)、布農(Bunun)、鄒(Tsou)、魯凱(Rukai)、排灣(Paiwan)、卑南(Puyuma)、阿美(Ami)、雅美(Yami)。如果以他們的方言分類,泰雅族還可以分為泰雅魯(Atayal)和賽德克(Seedeq)兩方言群,鄒族還可以分為北鄒(Tsou)、卡那布(Kanabu)、薩阿魯(Saroa)三方言群。高山族雖然大部分居住於高山地區,但也有居住於東岸峽谷區的阿美族和蘭嶼的雅美族(高山族分佈如下圖)。十個族群中,最大的一群是阿美族,有五萬餘人,次為泰雅族,有四萬餘人,再次為排灣族,約有四萬人。其餘各族的人口為:布農約二萬五千人,魯凱約九千人,卑南約七千人,鄒族約四千人,賽夏約三千人,雅美約一千六百人,而日月潭的邵族最近雖略有增加,也不足三百人,為臺灣最小的一個族群。

 

臺灣高山族不但是印度尼西亞或東南亞文化的一環,同時住於這個文化區的東北限,而代表這一文化的較純粹或較古層次。因為臺灣高山族,由於歷史地理的因素,在十七世紀漢人移入本島以前,曾孤立了一段時期。而東南亞區曾不只一次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印度教、穆罕默德教,及中國文化的傳入均曾使東南亞的文化發生重大的改變。在這意義上,研究印度尼西亞或東南亞文化,尤其其古層的文化,臺灣高山族是具有相當重要性的。

 

(3) 漢族

 

如上面已述,漢人之移入臺灣,大多數在十七世紀至十九世紀之間。如果我們不把光復以後的移入包括在內,我們可以說從一八九六年起,漢人的移入便已中止。

 

這些在過去三個世紀間陸續移入臺灣的漢人,可以分為若干群。較早移入者多屬福佬系(註7),福佬系多定居西岸平原地區,其數超過六百萬人,佔臺灣居民的多數。後來於十八世紀至十九世紀移入者多屬客家系(註8),客家系多聚居於西岸臺地和山區,苗栗、桃園和屏東為其集中地。客家系的人口約為福佬系的五分之一。在日據時代以前,最後自大陸移入臺灣的漢人為閩北系。閩北系移入時,因為西岸各地均已開發,所以多散居於城市間。

 

光復以後,自大陸之人口移入,又趨活躍。在過去二十年間,自大陸各地移入臺灣的各行業階層的人口超過百萬。漢族從人口的組成而言,我們可以說臺灣實為今日最足以代表中國的一個地區,因為在這裡有來自廣闊中國各地域的居民。所以我們研究今日的臺灣,又是間接的研究整個中國。

 


(註1)舊說:「台灣高山族為金人之苗裔」,這是無稽之談。自一八九八年,日人烏居龍藏來台調查土著民族及其文化,認為:「台灣高山族為馬來族的一支」。這假設,經過其後數十年人類學界的不斷研究結果,終於得到證明而為一般所接受。不過,今年來我們又有了一個新的學說,認為:「台灣高山族由大陸直接移入」。但是這新假說,未得到完全證明,不易確立。

 

(註2)「隨書」所記「流求國」是否台灣的問題,雖已到達某種程度的結論,但很顯然其時尚未有漢人移居台灣。台灣與漢文化接觸,從史籍追尋,可以遠溯至南宋。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世祖命楊祥光收撫「瑠求」,未成;翌年興兵略之。元貞三年(1297)又略之。至正中於澎湖置巡檢司,隸同安。但不久因經營困難,又棄之。

 

(註3)佔台灣南部,在安平築Zeelandia城為行政之署。

 

(註4)只據北部雞籠(基隆),滬尾(淡水)等地。

 

(註5)光復以來,我們稱台灣的非漢族系居民為台灣高山族。這個名稱是很任意的。高山族雖然大部分居住於高山地區,但居住於東岸峽谷區的阿美族和蘭嶼島的雅美族,我們也稱為高山族。所以有一些人類學家便倡用「土著民族」來替代「高山族」。然而,這也是任意擬定其界說與範圍的名稱,因為高山族既然來自南洋諸島就不是「土著」了。另外,高山族在過去台灣漢族民間又稱「土蕃」、「番族」或「蕃族」、日據時代又易稱「高砂族」。

 

(註6)據國立台灣大學教授陳奇祿說:「邵族居住在日月潭,以前有人以其屬鄒族,有人以其屬布農族,有人以其屬平埔(平埔族與漢人雜處,今殆已全部失去其固有的語言和風習)。因其所屬未定,所以民族學家調查研究台灣高山族,多把他們遺漏了。民國四十四年春,筆者在日月潭做了兩個月的調查,以邵族尚保有他們固有的語言和風習,而又與現存的其他各族相同,實足以構成另一族群,所以把他們加進於從來的九族分類;成了十個族群的分類。」

 

(註7)福佬系又稱閩南系。由福建移入台灣的福佬系原居於泉州府(晉江、惠安、南安、安溪、同安諸縣)和漳州府(龍溪、漳浦、詔安、平和、南靖、長泰、海澄諸縣)。而泉州、漳州二府的漢族在更古時期來自湖南和湖北二湖。

 

(註8)客家系來自廣東惠州府(歸善、博羅、長寧、永安、海豐、陸豐、龍川、連平、河源、和平諸縣)、喜應州府(長樂、興寧、平遠、鎮平諸縣)、潮州府(饒平縣)。舊說「百粵」(或百越)指兩廣居民、但來台者為其中的客家。客家為自北方晚到兩廣的漢族。

 

回到列表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