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樂小集第三次發表會序
原發表媒體:聯合報
原發表日期:1963-03-27
作曲工作是音樂藝術最基本的表現。所以,在音樂工作程序上,沒有作曲就沒有演奏,沒有批評,沒有理論,沒有音樂史,…………就沒有音樂!
然而,自從音樂藝術產生以來,宿命使作曲不能單獨存在,單獨發生作用:它必需深切地依賴演奏、批評、理論,音樂史,才能現身說法,才能保持永遠的價值!所以,沒有演奏、批評、理論,音樂史,作曲工作的產品——音樂作品只不過是音樂藝術的藍圖。
今天,中國社會裏作曲家的不被重視,中國音樂界裏作曲工作的不被注意,這風氣可以說歷史已久了。中國人的不需要作曲家的概念,早從唐代以後漸漸形成,而連綿繼續下來幾乎成了傳統。從此以後,在我們音樂史上雖然有宋代文人音樂家,元、明、清代詞曲家,樂律理論家,腔調歌唱家,民國以後的演奏家,而他們各有不可埋沒的成就,但是,找不出其他種音樂家,尤其找不出作曲家了。
中國音樂最光榮的時代正到唐代為止,中國音樂的落後與衰退正從唐代以後開始!
在音樂世界裏,作曲、演奏、批評、理論,音樂史各門顯著的分工開始於近世,換句話說,在數世紀以前,作曲家、演奏家、批評家、理論家、音樂史家常常是由一人完全地兼任,而我們通常稱這一人為「音樂家」。但是音樂史上不幸的糾紛也隨著近世以來的分工發生了,尤其作曲家與演奏家之間的消長將在音樂史幕後深刻地暗示著發展……,最值得注意的一點是:作曲家與演奏家,以及藝術各部門工作者美滿的分工合作的時候便是音樂史上最繁榮的時代;只有依賴各部門音樂工作者互相砥礪,親切合作,才有真正音樂藝術的進步。
製樂小集自從第一次發表會以來便是基於這一點,不僅以提倡創作中國新音樂為最大目標,而且祈願在這樣小規模的音樂會上,中國音樂藝術各部門工作者分工合作,為未來中國音樂光榮的日子的來臨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