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作曲界一瞥
原發表媒體:音樂教育
原發表日期:1969-06-25
撰文者:許常惠口述、欣韻筆記

國內的一切都在不斷地進步著,音樂亦是如此。回想起廿年前,台灣的作曲家們,只有老師輩的幾位而已,而他們的曲子,數量也不多,並且在那個時候也很少人想專門去搞作曲,但是近年來,年青的一輩,不但很多人立志於作曲,同時人數也一天比一天增加。

 

記得民國四十九年,在台北市中山堂舉行回國後的第一次作品發表會,該次發表會的規模很大,而所得的反應也大。發表會後的兩週內,在報上天天有人發表評論,當然,這些評論有好也有壞,但不管如何,總算是有了反應。

 

後來,由我個人發起,組成了“製樂小集”。這個小集,平常並沒有固定的集會,目的僅在於每年舉行一次作品發表會。同時成立了“新樂初奏”的小集,目的是介紹國內外最新(在台尚未演奏過)的作品。

 

因為這個小集的成立,同時年青的作曲家們也逐漸增多,因而接著也由年青一輩的作曲家們組成了江浪樂集和五人樂會,這兩個樂集,我本身並未參與,而只是站在輔導的立場。可惜這兩個樂集,只開過一、二次發表會後就銷聲匿跡了。

 

在去年的五月,有六位藝專作曲組(有的已畢業,有的未畢業)的年青作曲家們聯合組成了一個向日葵樂會。今年六月二日,他們舉行了第二次發表會,希望他們,不管如何都要把這個發表會支持到底。

 

不管這群年青的作曲家們的作品好壞,但加起來總有四、五十人在從事作曲的工作了。而且一般說來,他們的技巧,作品數量,作曲的熱誠,都遠勝過廿年前的老師輩,這也是無可否認的。

 

他們的出身可以分成下列數類:

(一)藝專理論作曲組,

(二)師大音樂系,

(三)北師音樂科,

(四)其他師專,

(五)其他科系及一般社會青年。

 

先談我最熟悉的國立藝專吧。該科已送出八屆畢業生了。第一屆就此刻能記憶的,作曲組有七人,但到現在仍在作曲的,只剩陳懋良一人,他是向日葵樂會的成員之一,是年青一輩中很有前途的一位,,但作品太少;他應該還可以寫得更多。

 

第二屆,反而出了主修弦樂的李泰祥。李君是一個很特別的人,他全身充滿著音樂感,而他作品的片段也都非常美,但組合成整曲卻顯得紊亂,他應在音樂結構學上多下功夫。

 

第三屆有三位,但至今還在作曲的,似乎只剩下馬水龍一人。另一位戴洪軒,才氣很高,但作品卻少得很,恐怕是太躭溺於醇酒中了吧!至於馬水龍,則太過分固執於鄉土風味。這方面應含蓄,不必太露骨。

 

第四屆張銘山,現留學奧國,希望回國後有好的表現。

 

第五屆的游昌發,似乎酷愛理論甚於作曲,而音樂除理論外,應還有內心的東西存在,如果游君願為理論家則可,否則仍應考究內心所蘊蓄的東西。

 

第六屆的林隆雄,與李泰祥類似,但從不寫作,只是口口聲聲要成為音樂家。要成為音樂家,應以作品見諸於人,同時要向作品中求得發洩,不可只憑口談與身體動作。

 

第七屆很像第一屆,作曲組有五人,加上主修弦樂的溫隆信一共有六位。他們六人都很精彩,但現今仍在寫作的只剩下向日葵的沈錦堂和溫隆信二人了。沈君的作品太重感情,同時衝激的很不得了,應加以更多的理智上的控制。溫君,不屬於感情,而是屬於理智的人,在音樂的語言中,可算較新者,民族色彩很淡,最好能早日出國去學習,因為他所需要的在外國。

 

第八屆今年畢業的賴德和也是向日葵的成員之一,他在內容與技巧上較為平衡,但希望不要剛畢業就被淹沒了。

 

師大音樂系畢業的有:侯俊慶,盧俊政,黃國樑,陳茂萱,陳洋山等,而現仍繼續作曲的,有侯俊慶,盧俊政及陳洋山,侯俊慶與陳懋良一起參加過第一次「製樂小集」的發表會,作曲年齡多是一個很有前途的年青作曲家。

 

北師專畢業的有林福裕,徐頌榮等,其他師範畢業的有劉五男,王耀琨,其他大專及社會的則有徐頌仁(留德),郭芝苑,李如璋等。其中值得一提的郭芝苑,他的年紀雖大,在作曲上也幾乎已有卅年的歷史,但他的技巧卻是一直在進步。

 

一位作曲家,其作品的價值、地位,是他死後才能深定的,所以希望年青一輩的作曲家們,不要放棄了作曲,同時更不可被某種原因而淹沒了。當然,社會也應該有一個好的環境讓他們能多寫,多發表。否則他們將可能為了生活,而放棄作曲,那是很明顯的。

 

回到列表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