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一座音樂廳
原發表媒體:中國時報
原發表日期:1972-07-25
撰文者:許常惠

看中國古代的山水畫,我們都會注意到,在那悠然的大自然中總有一個老者坐在山水一角,悠然的在彈他的古琴。在大自然中除他之外無他人;那是演奏的最高境界,古代中國人了解它。

 

古琴是古代中國知識分子(士大夫)必修的課目,當他們在室內彈的時候,他們必須掃室焚香,而後才端坐,才彈起古琴,換句話說,必須在環境肅靜,心裏平靜無事的時候才能彈琴;那是演奏的起碼條件,古代中國人也了解它。

 

可惜過了數百年後,我們這些古代文化國家子孫,竟忘卻中國人對演奏的優良傳統,而認為講究的音樂廳是西洋的玩意兒,中國人就要在那又髒又吵的戲院中聽歌仔戲。所以,難怪這二十多年,儘管音樂界人士叫喊:「我們需要一個音樂廳!」聽者卻無動於心,對牛彈琴似的,還說:「台北有那麼多場所,中山堂、實踐堂、國軍文藝活動中心、國際學舍、大專青年活動中心,新建的國父紀念館……又不是每晚節目排滿不夠使用,為什麼還要再來一個音樂廳?」也有人說得更絕了:「什麼地方不能演奏!學校的禮堂,任何大一點的場地,搭一個舞台,圍一個地方、不就行了麼!」

 

生在物質文明極端發達的今天,街頭是那麼吵鬧混亂,走路是那麼危險,生活是那麼忙碌緊張,身體是那麼疲勞,精神是那麼空虛不安,欣賞藝術不僅是一種享受、修養,而且是一種慰藉了。所以,今天那些文明各國才爭先恐後的蓋起他們的音樂廳、歌劇院、博物館、畫廊、戲劇廳……甚至於綜合性的藝術或文化中心。好像一個國家有了這些設備才算是現代文化國家。避開歐美的情形不談,就以遠東地區來說,香港的大會堂、馬尼拉的文化中心、東京的文化會館……這些場所的水準都是屬於世界一流的。

 

那麼什麼樣的場地才夠得上稱音樂廳呢?

 

很簡單,只要具備下列條件就行了。

 

(1) 絕對的肅靜;具有與外界的任何聲音隔離的隔音設備。不能像台北的國際學舍,外面放鞭炮,汽車聲音隨時傳到演奏會上來。

 

(2) 舞台上發出的聲音(即演奏的音響)能正確而平均的傳到場內任何角落。這是建築音響學的問題。不能像台北中山堂,樓下前排聽不正確,樓上後排聽不清楚的情形。新建的國父紀念館在這建築音響上似乎也有同樣的問題。

 

(3) 舒適的環境,包括場內的座位,空氣調節,對舞台的視角,以及種種室內設計的問題。總而言之,能使坐在場內的人感到舒適而能使人深思,使人傾聽於舞台上的演奏才是理想的。

 

至於舞台的大小與設備,那要看演奏的項目而定。演奏室內樂或獨唱獨奏的舞台與演奏容有一百人左右的交響樂的舞台,自然大小、設備都不同。如果要演出歌劇或舞劇、舞台的設備更複雜不同了。

 

有文化的觀光客,到台北來的第一個目的是參觀故宮博物院,但那是我們沾了古人之光。對於台北沒有一座音樂廳,他們的觀感當然是現代中國人是沒有音樂文化的民族!不知這個恥辱我們應該受到那一天?

 

回到列表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