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各種不同音樂的發展中,電影音樂似乎是比較落伍的一項,我們的電影音樂仍停留在「配音」的階段,而不知道三十年來的電影藝術已經成為導演綜合腳本作家、作曲家、攝影家、演員等的集體創作。電影音樂是一項創作藝術了。
電影音樂從製作的順序可以分為二種:
(1) 先作音樂後拍片的音樂電影:包括音樂家傳記影片(無論真有其人或虛有其人),歌舞戲影片、卡通影片等。
(2) 先拍片後作音樂的一般電影:奇怪的是我們的製片人與導演都不分前後,一律後作音樂,而且必須在三兩個晚上裏趕完他們的「配音」工作,試想,最近在台北上演過的「西城故事」「屋頂上的提琴手」,如果先拍片而後製作音樂的話,會成為什麼樣的影片?那是不可能的!
電影音樂的創作方式從配合其他藝術(前面已說過它是綜合性藝術),特別是配合劇情的進行上來看,也可以分為二種:
(1) 順應劇情的傳統手法:例如「齊瓦哥醫生」「阿拉伯的勞倫斯」等。
(2) 與劇情分庭抗禮的對位手法:這是超現實派電影慣用的手法,例如:「八又二分之一」「二○○一年」等,這數十年,我在台灣看的國產電影中,有兩部使我深受感動,一部是「破曉時分」,另一部是「秋決」。尤其前者,我覺至今仍沒有一部超過它的藝術水準。但是「秋決」的最大缺點在我看起來恐怕在音樂。「秋決」從純音樂的立場來說,作曲不錯,演奏與錄音都是上乘的,但是那種音樂風格不屬於「秋決」的,不屬於中國的,日本味道太濃了。
李行是我師大的老同學,也是今天台灣的電影導演中我最敬佩的一人。但我希望下次他要拍像「秋決」那樣有水準的電影的時候,能找一個適當的中國作曲家。
奇怪的是近來邵氏公司的不少影片也請了日本人在作曲。我實在不能了解他們這些製片人與導演的用意?中國古裝片,民族性濃厚的中國劇情片,請日本作曲家配音樂?我承認我們的演奏技術不如日本人,我們的錄音技術不如日本人,所以電影音樂的演奏與錄音部分拿到日本去做是無可厚非的。但是作曲,我一萬個不承認中國人不如日本人——尤其中國作曲家寫中國電影音樂不如日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