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又在增建音樂廳
兩年沒有出國了,只不過隔了兩年,我這次出國又看到人家在蓋新音樂廳——更標準、更理想、更堂皇的新音樂廳,而我們的台北仍然找不到一座起碼的音樂廳。心裏實在感慨萬分。
二月二十一日,我在東京停留一天,找來幾個NHK交響樂團的老朋友聊天,偶然談到音樂廳,才知道NHK已搬到新大廈,新大廈正在蓋一座日本最大規模的音樂廳。於是,我請他們帶我去參觀。
NHK新大廈位於原宿(新宿與澁谷之間),佔地大約有台北西門町之大。整個大廈已落成使用了,只剩下音樂廳的舞台裝修部分;聽說九月開始使用。這是一座綜合性的音樂廳,不像台北市中山堂或國父紀念館為各種聚會的多重目標所設計,而是為交響樂、歌劇與舞蹈的綜合性目標而設計的,可以容納四千人。廳內設計的新穎,設備的現代化與齊全是不用說了,我只有感歎的份而已。我問他們:「光是這座音樂廳花了多少錢?」帶路的人笑而不答。最後他有趣的說:「如果說為了一座音樂廳花了那麼多錢,國會議員們會攻擊的,因為NHK是半國營機構,所以我們不能說出來。」但隔了一會兒,他又說:「不過光是裝在舞台旁邊的那一部管風琴的價錢就要四千萬日幣,整個音樂廳至少有管風琴的十倍以上的經費才能蓋好吧。」
二月二十三日晚,到了華盛頓的第二天,國務院外賓招待中心請我到甘迺迪中心的音樂廳,聽了一場PETER NERO的爵士音樂會。甘迺迪中心是繼紐約林肯中心之後蓋的表演藝術中心。林肯中心我還沒有去,所以無法比較,但看著這座甘迺迪中心已經足夠我震驚了。尤其比起東京的音樂廳(包括前述NHK音樂廳在內),真是小巫見大巫。整個中心聽說花了八千萬美元,分有音樂廳、歌劇廳、戲劇廳三大部分(見今日人間刊頭),當然還有附屬的許多設備。環境之優美,氣魄之雄偉,設計之現代,裝潢之豪華,不得不使我對美國人肯為藝術花錢一事,脫帽低頭!
中國音樂研究在美國
李伯曼教授(Fred Lieberman)是美國年青一代研究中國音樂的學者,他不到四十歲,幾乎對東方所有的音樂都有興趣,中國傳統音樂不是他惟一的專長,但他對中國音樂了解的程度早已超過一般中國音樂家。而且,他作曲,他對整個人類文化的知識是近於小百科辭典似的。他把洋文的中國音樂書籍目錄編好,出版了,他寫了許多篇有關中國音樂的論文,目前,他正在計劃那一本古老的法文名著:Amiot的「既古老又現代的中國音樂」英譯本的出版。李伯曼教授現在華盛頓近郊的Mary Land州立大學任音樂學的客席教授,我看到他家裏個人收藏的中國音樂的寶貴資料。他今天已經是美國中國音樂的專家,而且今天在美國大學裏,還有為數可觀的學生在從事中國音樂的研究工作。然而,在台灣,我們卻沒有一所專門研究中國傳統音樂的機構。
中國音樂學者定居於美國的也不少,例如:周文中、趙元任趙如蘭父女、呂振原、馬孝駿;年青一代的有:韓國璜、梁銘越(最近搬到加拿大)、陳富烟、張已伍等,國外中國音樂學者似乎都集中到美國了。
那麼,為什麼他們都跑到美國來研究中國音樂呢?
原因很簡單,美國有比較安定的大學教授生活(研究生活,而不是教書生活),有許多公家或私人的基金會願意為中國音樂的研究工作出錢,從國會圖書館到各大學的圖書館都藏有相當完整的中國音樂的資料……,他們當然要在這裏做中國音樂的研究工作了。
「有一天研究中國音樂要跑到國外去。」這一句話絕不是開玩笑(中國古代音樂或藝術音樂的研究已經如此,只有中國民間音樂還沒有到這個地步),這幾天在美國,我真的深深為這個問題而憂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