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巴黎已經有兩個月的時間了。現在我漸漸地認識了這大城;這城,整個就是一所大博物館!在這大博物館裏面,有無數的小博物館和活的藝術品:繪畫,雕塑,建築,文學,音樂,戲劇,電影,舞蹈……,各種藝術與其創作者生活在一起,而且從中古到現代,他們的生命接續著,呼吸連搏著。
在曇灰色的蒼穹下,曇灰色的石塊鋪成的街道,曇灰色的墻垣,這一切曇灰的顏色,似乎是巴黎的天空賦與的。黑樹的枯梢,以及峨特式的教堂建築,各種各樣的博物館,塞納河上的橋樑和塞納河本身悠然的流水,這一切都在告訴我,巴黎的永遠年青的藝術。
藝術,藝術……這城容有幾十萬藝術工作者,不必說,其中除了極少數成名富有藝術家外,一大半過的是中流生活水準,另一小半過著最低限度的生活。因為後者固守他們的自由靈魂,固執其真實的思想,而前者卻可以與一般人妥協,適應於大眾的樂趣。但不管怎樣,藝術在巴黎恰似洪水一般!翻江倒海,使我覺得站不住的可怕,幾十所畫廊,幾百家畫商,滿街都是雕塑與藝術史上的古蹟,無數的博物館,美術館,電影院,戲院,新舊書店,音樂會場,每天好幾場音樂會,不停的各種展覽會……,如果你再到聖•街爾曼之野區【註一】,拉丁區,孟伯拿斯區【註二】,孟馬托爾區【註三】等區,你更會見到來自世界各地的無數藝術家們。我實在有點害怕了,因為不但是藝術家如此之多,我逐漸認識連巴黎一般市民都是藝術化的。有一天,從學校回家途中,我進入附近的一家牛肉店,當然是想買一點牛肉回家燒。那天我提著一支小提琴,結果這位熟悉的店員,一面切肉,然後稱著我要的一塊牛肉,一面問我:「你會拉小提琴嗎?」我懷疑的反問他:「會啊!怎麼啦?」天啊!這牛肉店的傢伙不但說:我們來合奏,還說:來合奏貝多芬的絃樂四重奏曲,真把我這個來自中國的音樂學生嚇壞了。我也常常看到,我們破旅館的女傭小姐【註四】,一面打掃,一面唱香頌【註五】,或唱歌劇『蝴蝶夫人』,『茶花女』,『卡門』等裏面的詠歎調,而且唱得自然,可愛呢!
在藝術的洪流中,我是多麼渺小啊!我還學什麼音樂?人家從小就在這環境裏,音樂就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而我呢?卻把它當作特殊工作或高深學問。這使我想到,在古代文明社會裏,沒有音樂家這項特殊專業,兼業是有的,而且是一項非常普遍而高雅的修養。然後到了更近的時代(所謂古典派為止),雖然有了專業音樂家的產生,但當時『音樂家』的意義比現在的廣泛,音樂家就是一人身兼現在所謂作曲家,指揮家,演奏家,甚至包括音樂教育家或音樂學者等任務。但是現在的我呢?我作曲家也做不起,一種樂器的演奏家也當不了。也許古代文明社會裏的人的想法是對的;音樂是文明社會裏的共同所有物,是教養文化人的科學藝術,更是我們生活的一面。如此,則不應該為它苦悶。但差得遠了,這幾天到法蘭克音樂院【註六】上課,對我簡直是一種負擔與苦惱。並不是因為我法文講不好的緣故,而是我看到那些七八歲的小孩驚人的聽寫能力,快樂的樣子,十多歲的少年在拉巴哈『無伴奏組曲』或巴克尼尼『狂歡曲』【註七】的盛氣姿態。我還要什麼呢?音樂就在那裏,而且像洪水一般,但是你卻捉不到它。
這不是兩個月來我所感到的一切。我在這裏聽到的音樂的聲音,也有所不同。我到巴黎沒有幾天的一個晚上,馬孝駿先生帶我去聽了一場小音樂會,是法蘭克音樂院主辦的定期演奏會;這是我第一次聽的巴黎的音樂會。那一晚上,我聽了貝托昂【註八】彈鋼琴,大概是彈彿瑞【註九】作品吧,貝托昂在巴黎雖不算是大鋼琴家,但他一開始彈,我立刻開始奇怪的;所謂鋼琴,原來會發出如此美麗清脆的聲音啊!我在夢裏也沒想到它會發出這種聲音。後來,我又獨自去基麥博物館【註十】講堂,聽了一位日本女鋼琴家田中希代子【註十一】的鋼琴獨奏會,與上次鋼琴家作風雖有所不同,但給我同樣的感慨。而且這並不是光在音樂會場發生的情形;譬如,今天下午我去散步,當我經過勒莫安奴主教街【註十二】的上坡道時,聽到從旁邊的屋中流出小提琴與鋼琴合奏的聲音,我不知道什麼人住在裏面,但我相信絕不是大演奏家住的地方;可是這聲音又是怎麼回事?為什麼與我從前在中國的音樂會場上所聽的,所謂西洋音樂演奏會的聲音,有如此大的不同?為什麼?這裏的鋼琴比中國的造得好嗎?但我不相信這是聲音不同的主要原因。無疑的,他們演奏技巧的水準超過我們太遠了,這是其最大原因之一,再加上藝術的生命力。對了,這一切的不同,總而言之是『生命力』的關係。這裏的音樂是活的,因此它會動,會跳,會舞;它會悲哀,會歡喜,會興奮……。
『藝術的生命力……』,『永遠年青的大博物館巴黎……』,可是『巴黎的藝術會使你感到像洪水般的可怕』。這種恐懼的心理甚至令我自卑。洪水的奔流會衝倒你,將你流亡埋沒。但藝術的洪水還有更可怕的事情,那就是藝術的氾濫。
【註一】Quartier Saint Germain des Prés位於巴黎第六區,第二次大戰後代孟伯拿斯區,成為文人畫家集中的地區,有名的存在主義Existencialisme便產生在此區。
【註二】Quartier montparnasse位於南巴黎第六區與第十五區之間,為第一次大戰後至第二次大戰前藝術家集中的地區。
【註三】Quartier montmartre位於北巴黎第九區與第十八區之間,為世界著名巴黎繁華娛樂區,第一次大戰前後藝術家集中的地區。
【註四】La bonne
【註五】La chanson 法國特有歌謠。隨著時代它所指內容有所不同:如在中古時期它是民謠,後來是藝術歌曲,無伴奏對位合唱曲,今天它所指的是法國俗曲或流行歌曲。
【註六】École César Franck成立於一九三五年,設在 3, Rue Jules-Chaplain, Paris 6e
【註七】Jean-Sébastian Bach(1635-1750)作的6 Sonates pur violon seul與Nicolo Paganini(1782-1840)作的24 Caprices都是小提琴曲中技術最難,音樂價值極高的作品,為音樂院小提琴班必修的科目。
【註八】Paul Bédouin 法國鋼琴家,法蘭克音樂院鋼琴教授。
【註九】Gabriel Fauré(1845-1924)法國作曲家。
【註十】Musée Guimet是一所東方文物博物館。
【註十一】田中希代子(Tanaka Kiyoko)近年來日本最著名的青年女鋼琴家,曾在國際鋼琴比賽獲數次獎。
【註十二】Rue Cardinale-Lemoins在巴黎第五區。
一九五五年二月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