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高雄舉行「中國現代音樂研究會」第二次發表會之前
原發表媒體:中國晚報
原發表日期:1970-12-04
撰文者:許常惠

在高雄舉行作品發表會的事,早在數年前我與侃怡兄談過:他是高雄地區我所認識的最熱心於新文藝運動的實際工作者。不過,那時候因種種問題不能實現,絕不是侃怡兄的熱心不夠,而是因為現實的經費問題,台北方面作曲者與演奏的時間問題等無法解決。所以,這次聽到終於在高雄舉行作品發表會,我特別感到興奮,這事應該歸功於高雄當地主辦者高雄市立社教館暨救國團高雄市團務委員會與贊助者的好心。

 

藝術家與藝術活動集中於大城市,這似乎是近代社會的特徵,在台灣也不例外,台北是今天中華民國的藝術中心。比起台北,其他地區的藝術水準似乎相差一段距離。然而,我總覺得這樣不是一個好現象,除了台北之外,台灣應該有第二個藝術中心地,在藝術上可以與台北砥礪競爭。這個理想的藝術新天地,我認為是高雄,因為只有高雄,在都市規模與經濟力量上具備發展藝術的條件。

 

作曲團體,這十年來台北有:「製樂小集」、「江浪樂集」、「五人樂會」、「向日葵樂集」;台中有:「音樂協會作曲研究社」;彰化有:「音樂教師聯誼會作曲研究班」等;但在南部好像就沒類似作曲團體的發起。雖然「中國現代音樂研究會」的會員包括住在南部的陳茂萱、陳主悅、李如璋、駱維道諸兄。我由衷地希望:因這次發表會在高雄的舉行,能引起南部作曲工作者的響應,發起一個或更多個作曲團體,使高雄真正成為另一個藝術中心,充實它的精神生活。

 

毫無疑問的,音樂在所有藝術中是最抽象,最不現實的一門,尤其是音樂的創作工作—作曲。所以作曲工作者在我們的社會中被視為最不實際、最難了解者。由此可以知道,這個社會是不可能讓純粹作曲的藝術工作者存在下去,除非他們寫些商業音樂、電影電視配音、流行歌等所謂實際(或實用)音樂。然而我們這群人仍不放棄作曲,繼續寫些不實用的音樂,因為我們相信作曲是音樂的靈魂與精粹,這一代中國人沒有作曲就是沒有音樂文化可談,同時,更相信惟有這樣作下去,才能使我們覺得活得有意義。

 

高雄是一個比較新生的都市,現代化的工業都市,所以對於接受新藝術與新思想,我相信是比較沒有傳統的壓力,我們願意將我們的拙作獻給各位聽眾,接受各位的批評與指教!

 

回到列表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