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中國音樂
原發表日期:1962-09-01
撰文者:許常惠

提起中國文化,我們總以數千年為算;中國音樂文化也不在例外,我們往往看到長篇大論伏羲來扶,伶倫定律之類神話,周公製禮作樂,孔子禮樂設教之類「無聲音樂」,所謂「國樂家」更驕傲地宣佈「我們的」漢代「將軍令」,隋代「十面埋伏」,唐代「霓裳羽衣」,「平沙落雁」,「陽關三叠」等等。然而稍微有中國音樂史常識的人都知道,今天我們中國古音樂文化具體不過是以不到四百多年前誕生的崑曲為主,其次便是道儒佛諸家所保存的宗教音樂,民間口傳俗曲歌謠,或者流傳朝鮮,日本,越南等國的隋唐以後雅俗樂為比較可靠,至於所謂「國樂家」所襲承少數古樂,在唐代的敦煌琵琶譜,唐代琴譜,甚至宋代「白石道人歌曲譜」尚不能有絕對把握解讀情形之下,實在很難辨別其真假。

 

自從我們接受西洋音樂以來,大約已有六十年的歷史(從故沈心工氏算起)。可以包括二或三代的六十年時間不算短。如果我們有系統、有計劃,甚至全盤熱烈地去接受的話,幾十年來播種耕耘,今天也應該有所開花結果或收穫了。然而事實卻不然,因為接受的無系統,無計劃,甚至受到種種社會因素阻碍,我們仍停留在二三十年前的情況。一般最注重各種西洋器樂或聲樂演奏,只滿足於摹仿西洋演奏家的技術,或演奏西洋作品,至今不但是追隨不及西洋,更談不上消化為本國音樂的要素。吶喊本國音樂無和聲,隨而提倡採用西洋和聲好像是這幾十年來理論界的中心問題。但是到今天我們卻看不到本國人所作的一部像樣的和聲學或者翻成本國文字的一本西洋和聲學的權威著作。同樣地,大家在說「西洋音樂之父巴哈」,卻無人能說出其道理,無人從事「巴哈」的研究工作,寫出或翻出一本像樣的「巴哈論」或「巴哈傳」,也有人聽說(沒有聽說的人更多)華格納歌劇藝術如何偉大,但在今天的本國情形之下無法演它,即便在不久將來演它,也恐怕是同樣無法達成的夢想。我們對於半世紀以前的西洋音樂如此隔膜,對半世紀以來西洋音樂發展的情形更無從了解。

 

但是問題的嚴重還不在中國古樂保留數量的稀少,或者接受西洋音樂的貧乏,而是在我們一方面繼續輕率地忘卻,無視,破壞,侮辱,埋沒本國音樂文化的遺產,另一方面繼續盲目地無計劃,無系統,無考慮,無根據,無所謂地讓西洋音樂流入本國。而且幾十年來本國音樂園地已變成一片中國音樂文化最腐朽,最衰弱,最乾枯的沙漠,外國皮毛下流音樂放縱的殖民地。

 

近六十年來,中國音樂的遭遇極像歷史上南北朝與五代十國時期的情形。在內亂外患長久混亂中,一方面過去傳統音樂逐漸散失,另一方面外國音樂如洪水一般地流入中國。在文化史上的現象裏,這毋寧說是自然趨勢,當某一文化衰弱而瀕死,另一強大新鮮的文化往往取而代之。然後不外有兩種結果:如果不能新陳代謝而達成創作文化,便只有被異族文化消滅。過去中國音樂史上的幾個階段便屬於前者幸運的結果。至於這一次,我們還吉凶未卜,但是我們至少深刻地感到此時正在危險的關頭。而這危機如果不趕快搶救,後果是極可以憂慮的。

 

假使今天有人這樣盤問:「中國音樂的情形是怎麼一回事?」「中國音樂的歷史,轉變,古樂與今樂,代表作品,代表音樂家,代表理論……等等是怎麼一回事?」

 

「您開得出一本『比較』完整的中國音樂史嗎?」

 

您是不是抬出古人「樂記」,或二十四史裏「史記」以下的歷代音樂志或朱載堉的「樂律全書」來替您自己辯護呢?

 

「您舉得出一部五線譜或唱片或錄音帶的中國音樂選集嗎?」

 

您是不是抬出連您自己都看不懂的工尺譜,或古琴譜,或琵琶譜來騙洋人,還是請出所謂「國樂隊」演奏「梅花三弄」,「飛花點翠」,「普菴咒」呢?

 

「您舉得出幾名古今中國代表作曲家連同他們的作品一起交卷嗎?」

 

您是不是抬出「詩經」到元曲的「無聲音樂」作品給人「言傳」呢?

 

「您舉得出中國演奏家(無論中西樂器)宣揚中國文化,或者表現中國演奏家對於西洋音樂的了解力及高超技巧嗎?」

 

您是不是抬出所謂「名演奏家」摹仿洋人唱「蝴蝶夫人」,或演奏貝多芬「奏鳴曲」呢?

 

對於這一切問題,我們不借古人來搪塞便啞口無言。對於這一切問題,我們不能回答的最大原因就是:

 

我們沒有最基本的音樂研究工作。

 

然而不管國內對自己音樂文化如何不關心,在國外,中國音樂文化光榮的歷史卻漸漸地被「漢學者們」重視,爭相研究,整理。這是何等的諷刺!對於我們中國人又是何等的耻辱!在巴黎國家圖書館,我們看到經常有各國「漢學者」在那裏研究敦煌琵琶譜。在日本有「東洋音樂學者」埋頭研究從唐朝傳入日本的雅樂譜。還有在朝鮮,在越南,和歐美各大文化中心,但就是不在「自由中國」的臺灣。除了極少數逗留海外的原籍中國的音樂學者外,國內倒反而極少有人參加研究工作者的行列。

 

我們需要音樂研究工作,但不必高喊「音樂復國」的大口號。還活著的我們這一代已經負了重傷,怎麼還能搶救如水一般逝去的祖宗呢?立刻醫治重傷的自己吧,等這一代痊癒後,再搶救垂死的前一代,才能把埋沒於地下的遺產挖掘出來,加以整理安置。

 

我們急切需要的是工作。我們的音樂研究是一種工作,但是一種為創作工作的工作。每一民族的藝術創作都是該民族文化的最深刻最崇高的表現,但是過去的創作品必需依賴後人的整理,保存,欣賞,了解才能保持它們永遠的光輝。我們這一代的創作品更不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奇蹟。它不過是從過去到將來以及將來的將來的一連環發展中的一節階段。它不但是由過去暗示,更需要現在的新生命力培養的為將來開道築路的準備工作。

 

研究工作是今天本國音樂界的急務。

 

它不會在交際沙龍裏談話,它不會在華麗舞台上表演,它不會一鳴驚人地創作,但它是一切音樂文化的奠基石,它是看不到的力量。沒有它,一切音樂文化不過是一場黃梁美夢;只有靠它,才能確實地提供重建中國音樂的具體方案。

 

回到列表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