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視交響樂團的出路
原發表媒體:中國時報
原發表日期:1972-05-16
撰文者:許常惠

五月六日晚台視交響樂團在中山堂開了第一次螢光幕外的公開演奏會。毫無疑問的,那是台灣樂壇上由國人交響樂團演奏的最高水準的一次。原因很簡單,這個樂團全體四十六個演奏者中擁有十二個職業演奏家(其中除了一個中國籍之外全是外國籍),而過去與現在的台灣其他交響樂團幾乎全是由業餘演奏者組成的。所謂職業的意思,不僅指生活方式,而且是指音樂內容的水準。奇怪的是,這個樂團至今成立五年,何以現在才舉行第一次公開演奏?

 

張大勝的指揮是有力的、熟練的,但仍缺少抒情歌唱與從容快活的音樂感。但無論如何,除了曾來台指揮過的郭?貞與董麟之外,他是今天台灣樂壇上情況最好的中國指揮家。

 

樂團的演奏,整個來說管樂部分的音響比絃樂要響亮,要整齊,這可能是在編制上絃樂的每一聲部都弱了些。柯尼希(W. Konig)是今天在台灣惟一夠資格奏布拉姆斯協奏曲的小提琴家。他技術夠水準、音色優美,但處理樂句與樂句的連結,樂段與樂段轉變,無法使人感到布拉姆斯特有的結構的統一感與緊度;當然這也與指揮有關。孟德爾松的「芬格爾洞序曲」與聖桑的大提琴協奏曲演奏得相當實在而活躍,至於舒伯特的C小調交響曲是平平的。

 

節目單上何貽謀的「演出的話」,似乎是「告別的話」,使讀者惋惜與無限感慨。難道這個台灣最佳交響樂團,就因為經費沒有著落而迫它走解散的路麼?

 

世界上有的是民營的交響樂團,但沒有任何一個可以自給自足的,人家的社會為了理想,為了真善美的藝術與文化可以養活它,而我們為什麼不可以?我想不是因為我們沒有錢而是我們太看重錢,我們沒有理想,我們沒有對藝術與文化的熱情。

 

回到列表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