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中西三重奏演奏會!
原發表日期:1972-10-25
撰文者:許常惠

對自己熟悉的朋友們做一次公開批評不是容易的事情,因為對他們的私人感情往往會阻礙批評的公正。

 

十月二十一日在實踐堂舉行演奏會的三位青年音樂家便是一個例子,陳藍谷現在就讀於文化學院音樂系四年級,謝麗碧現在就於國立藝專音樂科五年級,都是我的學生;美國音樂家馬樂伯三年前來過台灣,住了一段時期,那時候我便認識他。但我仍要把這次音樂會提出來,因為這場音樂會是值得的,它代表著清醒的,充滿著希望的青年音樂家的表現,他們絕不是「失落的一代」。

 

由台北市交響樂團主辦的這場中西三重奏團的演奏會,節目包括海頓、貝多芬、布拉姆斯所作的三首鋼琴三重奏曲,都是屬於德國古典浪漫派的室內樂作品。以合奏的效果來說,這場演奏會以貝多芬的三重奏最成功,海頓顯得稍許生疏,布拉姆斯顯得零亂而不統一。

 

但這天晚上的室內樂演奏,我不能不說配合是奇妙的。馬樂伯的大提琴發出像哲學家似的深刻音響,但音量悶塞著出不來;陳藍谷的小提琴聲音尖銳有力,但嫌輕率,音量往往壓倒大提琴;謝麗碧的鋼琴清脆而柔美,但過於中庸而缺少領導樂曲進行的氣魄。然而奇妙的是,以這幾乎無法配合的三個樂器的本質,他們仍然相當美滿的奏完了這場音樂會。

 

以個別來說,馬樂伯是難得的大提琴人才,最難能可貴的不是因為他有卓越的技巧,而是他有內在的音樂,使他能表現得如此深刻動人。但他那隻樂器恐怕有問題,不然為何聲音響不出來?至於陳藍谷與謝麗碧,他們二人是現今音樂學生中的佼佼者,很高興看到他們長大又進步了,他們的音樂愈成熟了,我毫不躊躇的稱他們為青年音樂家。誰說今天的青年是失落的,昏迷的一代?他們二人不但不迷失,而且清醒的充滿著希望。只要他們肯同時在技術的磨練與內容的追求上努力下去的話,他們的未來可以期待的。

 

話又說回來,從這場演奏會可以看出室內樂的合奏是一件極艱難的工作。它不僅要求演奏者的差不多同等技術水準,更要求演奏者對音樂內容幾乎一致的感受與表現;這種密切的合奏,恐怕沒有長久的相處與合作是無法達到完美的地步—演奏者互相之間的心靈的溝通。

 

回到列表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