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必先為國爭了一口氣!
原發表日期:1972-11-09
撰文者:許常惠

「像從台灣來的陳必先,這麼一個從另一個文化圈出身的人,這怎麼可能的。她在我們的音樂中,而且是我們的樂聖貝多芬,有如此豐盛的收穫,怎麼可能!雖然她不偉大,她卻樹立了一個偉大的標準。

 

這位中國女孩,最驚動人的一點是和常見於日本人的大不相同,後者技巧方面雖不可挑剔,但在表情方面總是不可置疑地落後,而她的演奏卻表現了音樂的成熟,表情的確實,斷句的聰智,使她由這次慕尼黑的音樂會被推上世界第一流鋼琴家的前列。」(赫爾穆特•史密特嘉瑞,原載Munchen Mukui)

 

「這晚的明星是富魔力的、突出的、天才的中華民國的女鋼琴家陳必先。在觸鍵上更美,在演奏與形式上更優雅,更具創造性的貝多芬協奏曲,我已長久未之一聞了。德國的鋼琴家們,讓你們的美好的貝多芬音樂還是由東方人轉授給你們吧!」(安東尼奧•敏高提,原載慕尼黑晚報)

 

「鋼琴第一獎很洽當地給了陳必先(中國台灣)。這位精力充沛的矮小鋼琴家以突出的手法演奏貝多芬G大調鋼琴協奏曲。一開始純潔無瑕的樂句就令人點頭,看起來如此輕鬆,而實質上如此之難——好像沒有一個音不保持著抒情的慢拍,陳必先知道她所彈的是什麼,全曲的進行過程都控制的很好,中度快板的主題也能適度地保持著切分音的中節,好像對於節拍的突變都預有準備似的——而這位鋼琴家並不自覺地這樣做著。陳必先的技巧,那是屬於此境界,使她的大師作風更令人喜悅,人們簡直忘記了,伴奏者多少有些落在這位獨奏者的水準之下。」(迪特瑪•波拉柴克,原載南德時報)

 

看了陳必先參加慕尼黑第廿一屆國際音樂比賽獲得鋼琴組首獎後,慕尼黑各報所載評論之一部分(十月七、八日的各報),我才進一步的了解陳必先這次在國際上揚名的實際情形:她是在全體裁判們一致讚美之下,獲得了最優的第一獎的,在這國家處境困難的時候,陳必先不僅為她個人,也為我們自由中國爭了大大的一口氣!

 

最後,我想轉載一下比賽之後,德國記者訪問陳必先的幾句對話:

「妳和歐洲的音樂接觸了多久呢?」

「我的父親是位物理化學家,當我四歲時,他就認定我有絕對音感,從這觀點,他就堅決的讓我接受音樂教育。我的母親也常接觸到西方文化——音樂或文學,我就在這種精神環境中長大。」

「妳受教育的主要地方?」

「我九歲來到科隆,起初我為準備入學考試,必須補習,我的老師是漢斯——奧圖•史密特。史教授認我為義女,從此我就在這音樂家庭中生活了。一九七○年我通過國家的畢業考試,我也曾參加一些如肯甫,萊格拉夫的暑期講習會等。」

「以你一個亞洲人,如何能如此深刻地了解西方音樂文化的本質呢?」

「我有兩個答覆:第一、我早年就到這裏追求音樂方面的發展,在德國與歐洲的文化熏陶中長大。第二、絕對音樂是與國家的傳統無關的,例如德國人尊重貝多芬,中國人同樣也尊重貝多芬!」

 

回到列表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