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學生音樂發表會的種種現象
原發表媒體:中國時報
原發表日期:1972-09-08
撰文者:許常惠

 在音樂界裡有兩種音樂教師:一是學校音樂課的教師,二是私人音樂教師;他們的目地不同,工作也不同。但至於給他們的學生舉行音樂會一事,照理這兩種教師都可以做的;前者在校內,後者校外。不過在此地,前者除了大專音樂系科的學生之外,我們幾乎沒有聽過有這類活動(一般中小學或大專學生的校內音樂會),而後者卻經常看到,其中以鋼琴學生的發表會最多,因為學習鋼琴的學生最多。

 提到台灣的學生音樂發表會,它的演變是值得人們玩味的。在光復以前,四、五十年前的西洋音樂啟蒙時期,那時候教師少,學生又少,發表會的次數以及學生的水準都不能與今天相比。但是那時候張彩湘、陳泗治、林秋錦、呂泉生、高慈美等教師所舉辦的學生發表會,在態度上是相當嚴肅而謹慎的,我們可以從發表會的籌備,學生的選出,樂曲的選擇,發表會的反應看得出來。這樣情形大概維持到光復後十年左右,然後情形逐漸轉變了。由於社會安定,生活水準提高,學習音樂的人愈來愈多;因此教師也愈來愈多,自然形成師資水準參差不齊,幾乎只要大專音樂系科畢業,只要私下學習幾年的聲樂鋼琴,就可以掛牌成為私人音樂教師。此後音樂學生的發表會也增加了,這類音樂會的面目也改觀了,那是自然的現象。

 從學生音樂發表會的改觀而造成的不良後果來看遺憾的是:多數學生發表會流於一種形式上的敷衍,少數更成為滿足家長們(以孩子們出風頭)的虛榮心的地方,或教師們失去神聖的音樂良心,粗亂製造(而不是培養)音樂學生,甚至於以它達到個人宣傳,廣招學生圖利的目的。

所幸的是這樣厭惡的學生音樂會仍是屬於極少數,而我們已看到有心的教師表現出改進的好現象了。那就是上個月我所聽到的兩場學生鋼琴演奏會的例子:一場是吳季札教授於820日,另一場是張大勝教授於827日,同是在實踐堂舉行的。前者從他的眾多學生中,只推出朱象泰、蔡采秀、何瑞賢、陳淑真四個優秀學生,在這類音樂會中演奏水準之高是罕見的;可見這位教師隊選拔學生的嚴格態度,並把學生發表會視為一場正式音樂會。後者以「蕭邦之夜」為主題,全場由他的學生演奏蕭邦一人的作品;這位教師意圖使人對蕭邦音樂的全貌有所了解。

其實學生音樂發表會的目的不外於下列兩點:

1.對教師來說,那是對學生家長及對社會的一種交代,將他教學的成績公開展出,以求社會的了解與批評。

2.對於學生來說,那是他的實習,因為音樂活動離不了公開表演,舉行音樂會即增加他們的表演經驗,使他們體驗演奏藝術的真義。

因此,如果讓全體學生輪流出場便是一種實習音樂會,如果讓少數優良學生出場自然具有正式音樂會試圖,各有不同目的與意義。但願舉行學生音樂會的教師多多注意音樂會的籌備,學生的選出,樂曲的選擇,社會的反映之外,更能忠實於音樂教育的目的與音樂藝術的良心。

回到列表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