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恢復我們自尊的時候了
從李泰祥溫隆信的出國說起
原發表媒體:中國時報
原發表日期:1972-10-19
撰文者:許常惠

在臺灣土生土長的兩個青年作曲家李泰祥與溫隆信,最近不怎麼引起人注意的相繼出國去了。一個到美國,另一個到歐洲荷蘭,他們都似乎找到了合適的工作,找到了自己的路,恐怕短期內不會回國吧。

可是對於中國音樂界來說,我覺得他們出國的意義是重大的!因為,這兩個人土生土長於臺灣,出國內培養出來(儘管他們強烈的受了現代西方音樂的影響,但仍不能否認他們是臺灣出產的),然後有一天被西方人看中了,被請去從事現代音樂第一線的工作。我敢說:這幾十年來的中國作曲界還沒有過這個例子。

中國音樂界採取西方的方法,無論教育、演奏或作曲,無論理論或實行的全盤西化,總有七十年左右的歷史吧。我覺得這是無可奈何的事情;當一個民族的文化比人家落後的時候,你只有向人家學習模仿的份而已,相反的,當一個民族的文化高於別的民族的時候,人家自然會向你學習模仿。這就是清末民初時期我們開始向西方學習模仿的原因也是隋唐時期人家到中國來向我們學習模仿的原因,從那時候到今天因為我們感到比人家落後不如人家,所以我們一直向西方學習模仿,長久下來自卑感似乎成了中國音樂家的習慣了。所以我們一直向西方學習模仿,長久下來自卑感似乎成了中國音樂家的習慣了。以作曲界來說,我們首先學習西方古典音樂的調性和聲法,那是十七、十八世紀的巴洛克與古典音樂的理論,接著學習了十九世紀的浪漫派與國民樂派的作風,我們大約在民國三十四年至三十八年以前,已經將西方巴洛克樂派至國民樂派的調性音樂的方法學會了。然後這二十多年來,我們似乎又將西方二十世紀的音樂,印象派以後的調性至無調性的理論,甚至於電子音樂、具象音樂及機遇音樂等最新的花樣都把它學過來了。這是自由中國及海外中國音樂家的功勞,因為我們終於將東西音樂的水準(至少在音樂語言上)拉平了。

今天的中國音樂家已經無須再自卑了。因為我們過去落後於西方的距離總算以七十年來中國音樂界的努力,將它拉回來了。儘管十七至十九世紀西方音樂領導及稱霸於同一時代世界樂壇的事實無法挽回,但今天中國音樂家所有知識跟西方的音樂家依樣多,我們無須向他們看齊,我們沒有東西向他們學習模仿了。

李泰祥與溫隆信的例子,對中國音樂界,尤其作曲界應該具有啟示意義:我們應該自尊的時候了!

同時,東西方音樂語言的水準拉平之後,中國音樂家應該回到中國音樂,深刻的反省及追求自己的傳統。

毫無疑問的:李泰祥與溫隆信未來最艱難的題目是如何使他們的作品與中國的傳統連結在一起。

回到列表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