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人音樂設計是成功的!
原發表媒體:中國時報
原發表日期:1973-01-02
撰文者:許常惠

十二月30日晚上,我到南海路國立藝術館看了一場武陵人的演出。這部由基督教藝術團契演出的或具,各項目的負責人如下:張曉風編劇;黃以功導演;光炎舞台;凌明聲美術;林懷民舞蹈;陳建台、陳建華音樂。他們的平均年齡恐怕不到30歲,是由一群青年藝術家及愛好戲劇的青年學生(演員)演出的!難怪充滿著年輕人的熱情與創新的氣息。

就音樂部分而言是相當成功的,至少做了一次新鮮的嘗試。它沒有蹈本國話劇、電影或電視劇等配音的老套,譬如寫些主題歌之類的,活者是選些與戲劇本身不對馬嘴的音樂,使音樂侵犯戲劇,以至破壞戲劇性的完整。

陳建台所寫的音樂中,有兩首是突出的:武陵人前奏曲打魚歌。尤其前者「武陵人前奏曲」,在序場裏以吟詠似的歌聲配合幾件樂器的極單純音響,與舞蹈混然成為一體時,竟發出那種神聖而神祕的效果出來。至於他所選的音樂,主要的有兩首:周文中的漁歌與日本雅樂「蘭陵王」(唐代時傳至日本),對於這部戲劇的配樂來說,是最聰明的選擇了。

一首現代的中國音樂與一首古老的中國音樂,而且二首都同樣具有強烈的戲劇性。只是,他將這兩首不同音樂分別用於不同人物與性格上,我覺得不如用於不同環境與時間上適當;例如將「漁歌」用於武陵(一、四幕),將「蘭陵王」用於桃源(二、三幕)

陳建華所製作的特殊音響中,武陵人誤闖進通往桃源的山洞,在那裏掙扎,終於走出洞外的時候的音響是突出的。在舞台上燈光變化的恐怖氣氛中,它確實加強了戲劇效果。但是那些鳥聲、流水聲….等具體音響似乎是過分具體與直接,也許使觀眾容易了解劇情,但也失去了戲劇的抽象與象徵性。

總之,「武陵人」的音樂使一向不重視音樂的我國戲劇演出,做了一次相當成功的嘗試。它讓觀眾體會到,在戲劇(包括話劇、電影與電視劇)演出中,音樂所擔任的角色不僅無可否認的,而且是極重要的。

回到列表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