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藝術歌曲
兼談劉塞雲的中國歌曲年代展
原發表媒體:聯合報
原發表日期:1969-04-11
撰文者:許常惠

如果說:以西洋樂壇的方式譜中國詩詞是近代中國藝術歌曲的新風格,那麼李叔同應該是創作此一風格的最早作曲者。

其實,歌曲在中國早就存在,而且是歷代文人的重要修養之一。例如:宋代姜白石的歌曲、唐代白居易的新樂府、或漢代李延年在樂府所從事的工作都是。只是,對於那些古代人所作的歌曲,今天只有保存詩詞部分,而曲譜部分失傳,所以不知當時如何唱法。近人雖有翻成五線譜,但其可靠性仍無法確定。

弘一大師-李叔同(1880-1942)的歌不多,而且都是無伴奏的徒歌,雖然具有苦空無我之意境,但從近代中國音樂史來看,只能說是向中國歌曲西化的起步。以我個人看法,要等到黃自(1904-1938),中國歌曲才真正邁進於新的局面,西洋調性和聲的起用,終於使古代中國詞曲與近代中國歌曲分家了。黃自的弟子們中,可能以劉雪庵與林聲翕歌曲寫得最多。然後,從國外回來的趙元任、黃永熙、吳伯超等創了與黃自師生不同的西化歌曲風格,其他還有少數人卻表現了民間歌謠風格的保存。至於近三十年來,史惟亮、林樂培與我,我們都相當關心於中國藝術歌曲的創作,尤其致力於更現代與更民族化的融合。

回想起來,近代中國藝術歌曲至今也有半個世紀的歷史了,然而,我認為近代中國歌曲仍為創作出足以代表這時代的風格。我說的風格,是包括歌詞、歌曲與歌唱三方面的密切配合與努力才能達到的,缺一樣都不行,同時更重要的是必須繼承傳統中國詞曲音樂與民間歌謠為基礎,而又能以這個時代的音樂語言創新藝術風格。

在西洋近代藝術歌曲中,德國歌曲樹立了最豐富而又深刻的風格,一百多年來始終站在藝術歌曲的領導地位。在十九世紀裏產生的無數德國歌曲作曲家中,舒伯特、舒曼、布拉姆斯、馬勒、史特勞斯、歐爾夫等的名字是不朽的。他們每人都留下百首以上的歌曲作品;舒伯特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一生活到三十一歲,而留下了六百首以上的歌曲,比起他們的努力與天賦,五十年代來我們的作曲家,一人最多寫下五十首已經很了不起了。何況作詞家與歌唱家的配合與共同努力,如何能創作出我們的歌曲風格?

由上述近代中國藝術歌曲創作的回顧,再看到今天歌唱家劉塞雲女士推出中國歌曲年代展,我覺得意義是嚴肅的。因為,劉塞雲個人的演唱會的成功與否是一回事,從半世紀中國藝術歌曲的回顧展給我們的啟示是另外一回事,而兩者的意義同樣嚴肅。或者是我們不得不自問:這半個世紀,中國的民眾趕著時髦唱了數不清的流行的通俗歌曲下來,遇到戰亂也唱了激昂慷慨的無數愛國歌曲下來,俱中國的藝術家或知識份子有沒有唱出足以表現自己思想與感情的歌曲作品?作為中國作曲者之一份子,我覺得我不能不感慨的反省起來。

劉塞雲女士我認識她快有三十年了。自從在學校到今天活耀於中國音樂界,她給人的印象不僅沒有改變,我覺得她的立場更堅定而深刻了。她是我們此地少數傑出的聲樂家中更少數關心於中國歌曲藝術的一人。做為音樂家,她能唱、能教、能寫(文章),而且更難得的是她深深地想到近代中國歌曲風格問題。我想起民國六十五年的五月的一個晚上,她在實踐堂策劃了一場中國藝術歌曲的演出。在那一次音樂會節目單上,她說:這些歌曲,是作曲家半個世紀以來的探索、創作、前仆後繼,是中國現代歌樂撥開雲霧的歷程。」音樂會後我記得她、史惟亮與我三人還談到中國現代歌曲的問題。

在老友劉塞雲女士推出「中國歌曲年代展」之前夕,我一方面預祝她的演唱會成功,另一方面期待由與中國作詞、作曲與歌唱者的公同努力,我們的歌曲早日回復漢唐樂府的盛況。

回到列表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