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 許西疇先生
原發表媒體:雅歌月刊
原發表日期:1977-02-15
撰文者:許常惠

民國49年時,我與鄧昌國先生伉儷、故顧獻樑先生等藝術界人士一行前往高雄旅遊時,順道參觀了雅歌樂器工廠;當時的雅歌公司,創業不久,許先生正全心全意努力地為其理想建設這個新的工廠。

記得許先生那時曾說:雞過了二次大戰,全台灣光復初期,學校音樂教育正是百廢待舉;時下我們最需要簡易方便的樂器,那就是口琴與風琴,所以我於民國39年開始進口這些樂器,而後於民國42年開始製作,以應和此地小孩子們的需要。至於鋼琴,無論在價格或是技術上,都可能需要一對時期能推展。

當時許先生給我的印象,就是一位腳踏實地的工作者,尤其是他對臺灣音樂教育的熱忱深深感動了我。不久,我們陸續看到雅歌公司進口鋼琴,製造吉他,最後甚至製造起鋼琴來了,眼看著續先生終於逐步實現了他的理想,我們都為他能夠實現他的理想,更為臺灣音樂界感到興奮。

在我與他這十多年來的交往中,最使我感動與感謝的是,許先生對亞洲作曲家聯盟中華民國總會的支持。亞洲作曲家聯盟中華民國總會從民國63年成立以來,雖亟欲擴大推展,卻一直困於財務經費的拮據;我們一方面需要一位專任秘書協理會務,一方面也需要經費推展每年的活動。因此,我在民國66年專程南下高雄,請求許先生的支持;許先生聽了我的說明,竟毫無却辭一口承諾允以鼎力支持,這是使我想起一班社會商人,企業財富豐厚於彼者比比皆是,但能像他不遺餘力為社會文化貢獻力量者,真是鳳毛麟角、屈指可數。

亞洲作曲家聯盟中華民國總會,是當今我國音樂界唯一的國際性組織,數年以來,如果說還算小有成就,著實不得不感謝像許先生等人的默默贊助。

許先生的為人,誠如他自己所說:五十年如一日,未曾懈怠,且孜孜且拳拳,只要有利國家文化水準之提高,則利潤之厚薄,向不計較。

412日,我參加了許西疇先生的告別式,失去這樣一位音樂文化工作的支持者,我心中的悲傷,真不是言語文字足以道盡的。

回到列表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