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荷珠新配》的演出談舞台音樂
原發表媒體:聯合報
原發表日期:1970-10-02
撰文者:許常惠

我們的戲劇(包括電影)一向不重視音樂,認為:戲劇演出快進入彩排的階段,或電影已完成剪接,即將進入對嘴說話的時候,才會想到需要請人(通常是錄音師)來配音樂。於是在三兩天之內,錄音師只好東拼西湊些唱片(不管它是中國或外國的,也不管它有沒有著作權),配配音樂了了這項配樂。從電影音樂史的發展來看,這情形剛好從無聲電影進入有聲電影的早期階段。

對於今天臺灣的戲劇工作者,我不怪他們。因為,在所有中國現代藝術中,今天戲劇是最被冷落的一門,有人寫舞台劇本,而且還能演出來已經是天大的事,我們向他們喝采都來不及,還有什麼好苛求的。

但對於今天臺灣的電影或電視劇,我不能不責備他們。他們為拍一部電影可以花上數千萬元,而不肯為電影音樂花數十萬元,請音樂專家共同為影劇創作。他們不想:音樂在廣播、電視與電影中佔有多大的效能與地位,而讓音樂界與影劇界永遠分開,孤軍奮鬥。如此下去,中國人的舞台藝術不知哪一天才能進步?

所幸的是,這數年來有少數科班出身的年輕音樂家,開始進入影劇界工作,如李泰祥、溫隆信、陳建華(都是國立藝專音樂科的畢業生),必然引起影劇風格的改善與水準的提高。那是時代潮流與人們的覺醒逼著他合作起來的好現象。

《荷珠新配》的配樂者陳建華,可以說是對舞台劇配樂最有經驗、最年輕的一人。他出身於音樂家庭,一家五人(父親與四個男孩子)都是音樂家。畢業於國立藝專音樂科,然後留學美國專攻錄音工程。他的第一步舞台劇配樂是武陵人(62年與他的長兄陳建台合作),接著配了和氏璧》與《位》。這次《荷珠新配》該是他的第四或第五部作品,所以整個《荷珠新配》的音樂部分,聽起來給人自然而相當熟練的感覺。

陳建華在《荷珠新配》的配樂中採用的材料共有:(1)河南梆子的開台戲、(2)平劇鑼鼓點子、(3)潮州戲的木魚、(4)客家弦樂、(5)聖詩、(6)通俗歌曲等,相當多的不同材料,但都經過他的重新安排,或加以變奏,以傳統及現代樂器演奏,混合配樂,最後錄成一個錄音帶出來。毫無疑問的,這個錄音帶便是他所創作的新的舞台音樂。

陳建華說:「傳統劇場裏,文武場均為現場演奏。但對現代觀眾來講,他們在劇場裡對音樂需求是多樣並且多層次的。這一次演出音樂由錄音效果作成,即是在強調這種現代劇場型態的特色。」又說:「配樂不應該只用襯托或是墊底,它有實際存在的生命與動力。即使國內的戲劇界,乃至電影界,至今仍以擷取唱片與其他拷貝方式來配樂;有一個事實是我們不能否認的:戲劇音樂的創作是需要專業的知識與才能的。」

在《荷珠新配》轟動演出的今天,我一方面祝賀陳建華在配樂方面進步的表現,另一方面提醒影劇界重視音樂部份的工作,期待將來音樂界與影劇界有更密切的合作,共同來貢獻於中國舞台戲劇藝術的發展與進步。

回到列表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