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場性質完全相反的音樂會
原發表媒體:中國時報
原發表日期:1973-07-04
六月12日晚在實踐堂,東西三重奏團演奏了一場室內樂,節目包括:筆者的三重奏《鄉愁三調》、拉威爾的三重奏《A小調》、德佛沙克的三重奏《頓卡》等三首。該團是由剛畢業學校的中國青年音樂家陳藍谷(小提琴)、謝麗碧(鋼琴)與在臺北任客席教授的美國青年大提琴家馬樂伯(Robert Martin)組成的。
這場音樂會,聽眾佔不到小小實踐堂的一半席位,最初給人的印象免不了被零落的、寂寞的感覺。但音樂會一開始,印象立即轉變了。以我個人的作品來說,那是一次相當令人滿意的演奏,我感到一種親切感與溫柔感,好像演奏是發自我自己似的。其他兩個作品的演奏,也都發揮了室內樂的內在美,陳藍谷與謝麗碧這兩個青年演奏家,我們可以信任他們,馬樂伯那深動的大提琴極自信的配合他們或領導他們,台上台下的人感情融合再一起,我們在充分的藝術氣氛中,在充滿幸福的小型音樂會裏,享受了一場有深刻的音樂演奏。這是一場內向的音樂會。
四天後—六月16日晚在中山堂,由中國廣播公司主辦了第三次「中國藝術歌曲之夜」演唱會(雖然節目內容全部係中國民歌的編曲),參加的聲樂家有費明儀、楊羅娜、辛永秀、林寬等台港的名家,以及中廣合唱團與中廣管弦樂團。那是一場外向的音樂會。
這場音樂會,像前兩屆的情況一樣,規模是龐大的,兩千個位子的中山堂即告客滿,舞台上上下下形成空前盛況。我為中國民歌能吸引這樣廣大群眾而高興;無論這場音樂會中,中國民歌的編曲法、演唱法或解釋法等的得失如何,重要的是中國民歌至今仍活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裏!我相信這就是指揮家林聲翕與主持人趙琴全力以赴所獲得最大成果。我希望由這一次演唱會的收穫,中廣能更進一步考慮民歌工作的重要性,不僅在民歌的發揚上改進,在民歌的搜集與整理研究工作上也能同樣下功夫的話,相信將來獲得的成果將是不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