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音樂的歸音樂
為國家交響樂團打氣
原發表媒體:民生報
原發表日期:1977-06-25
撰文者:許常惠

國家交響樂團(音樂界人士的通稱,指教育部「聯合實驗管弦樂團」)經過三個月的籌備與訓練之後,於去年十月25日在台北國父紀念館舉行了首次演奏會。那一天晚上的演奏會我在場聆賞,我真不敢相信國內管弦樂團會發出如此精巧而敏銳的聲音,使我興奮不已。那一場音樂會使我感動的,我無意與歐美著名交響樂團的演奏比較,但與過去國內任何交響樂團的演奏相比,它的水準超出一段距離,這才是給我興奮的原因。我慶欣我們音樂界的進步!

然後,國家交響樂團於去年11月在基隆、12月在台南與台北、今年1月在台北、2月在中壢與台北,3、4、5月在台北各一次,共舉行了十次演奏會,換句話說,至少每個月舉行了一次演奏。而每次演奏都會獲得佳評與肯定,掀起高潮與迴響,它已名副其實地邁進職業交響樂團的行列了。

但是奇怪的是,對於國家交響樂團不到一年所達到的成就,國內報刊不但很少對它表示讚許,而且經常看到刊登惡評。更奇怪的是,那些「批評」多屬於音樂以外的「批評」。例如:「指揮家為什麼聘請外國人!」、「團員為什麼聘請外國人!」、「指揮罵團員,與本國團員不和!」、「指揮不懂音樂、對樂曲的詮釋有問題!」甚至於:「團員的任用考試有問題?」「樂團的行政系統有問題?」……這些可能都是問題,但卻不是音樂的問題。我覺得討論專業音樂家或樂團,首要在音樂上的成就,但我卻沒有看到對他們的演奏提出公平而誠信的論述。

臺灣的職業交響樂團,以現有「臺灣省政府教育廳交響樂團」為最早。它的前身為民國34年由蔡繼琨創立的「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交響樂團」,35年改為「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交響樂團」,37年又改為「臺灣省藝術建設協會交響樂團」,最後於39年才定了今天的正名。可見蔡繼琨辛苦創辦經營交響樂團的情形,蔡氏可算是「臺灣交響樂團之父」。

然後過了24年,於民國58年才出現第2支職業交響樂團:「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它是應時代之需要與音樂界的進步而產生的,因為這時候一方面臺灣的社會逐漸穩定,經濟開始發達,另一方面欣賞音樂的人口增加交響樂的演奏人才也增了。於是,自然地臺北「市立交響樂團」的水準也慢慢地超越臺中「省立交響樂團」。

臺灣近20年來的社會更富有,人民欣賞藝術的水準提高是有目共睹的。特別是我們成立了許多大專級音樂系科,培養了無數音樂人才,其中更有不少人再到歐美深造而後回國,可以想像帶給音樂界繁榮的新局面。我們的第三支職業交響樂團「國家交響樂團」,便是應新時代的要求產生的。如果以近20年臺灣經濟與教育的成長,及民間愛好音樂的人口的增加速度相比,我認為:中華民國今天至少需要五個職業交響樂團,才能滿足我們社會與文化建設的需求。(日本今天擁有25個,韓國擁有12個職業交響樂團,可以供參考。)

至於我國交響樂團聘請歐美指揮或團員,我認為在初期是無可厚非的現象。交響樂團本來就是產生於歐美,發展於歐美,我們是從歐美引進來的。如果要提高我們交響樂團的水準,聘請歐美音樂家來指導我們的交響樂團是最方便而迅速的途徑。今天在亞洲地區,交響樂團的水準首屈一指日本,然後韓國,而他們在發展交響樂團的過程,都是引進了歐美音樂家的合作與指導,才達到今天的優異水準。在此,我們還要特別感謝,已故奧國指揮家蕭茲先生,他多年來奉獻於國立藝專交響樂團的訓練,以及現任國家交響樂團指揮法國籍艾科卡先生與現任高雄市交響樂團(業餘)指揮美國籍梅哲先生。因為他們的敬業精神與嚴格的訓練作法,都是值得我們中國音樂工作者學習的。尤其艾科卡,一上任不久便建議國家交響樂團,每次演奏會發表一首中國人作的交響樂作品;一個外國人還比中國人更重視國人自己的藝術創作!

臺灣地區的音樂界正面臨快速改革與積極建設的時候了。對於未來交響樂團的發展,我建議成立五個職業交響樂團,並加強其音樂訓練。因此除了現有教育部國家交響樂團、臺北市交響樂團與臺中的臺灣省交響樂團之外,將高雄市交響樂團提升為職業交響樂團,另外在東部(花蓮或台東)成立一支交響樂團(這個樂團最好以山胞為基本團員組成,因為臺灣原住民族具有天賦的音樂素質)。

今天在音樂的世界中,無疑地交響樂團站在演奏藝術的高峰,但它要求團員個別的演奏技術與團體的合作精神。它的雄厚的音響最能鼓舞人心;它的美妙的音色使人陶醉;它的變化無窮的演奏技巧帶領人們至超現實和諧境界;在現代文化生活中,它早已成為最有效的精神糧食。讓我們大家來鼓勵此地交響樂團的成長,在和諧的音樂中期望他們更上一層樓吧!

 

回到列表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