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弟戲‧亂彈戲‧北管
原發表媒體:不明報紙【樂林】
原發表日期:1977-02-07
撰文者:許常惠

子弟戲在台灣是農業社會所遺留下來的地方戲,那是屬於業餘性質的,每逢祭神時節,由地主或富商子弟組成的戲劇團體所演的。據統計,子弟戲團體在台灣光復的時候,還有上千之數,但今天只剩下三十幾個團體;而今天的子弟戲團已不是由富家子弟所組成,但變為中產家庭的老人們組成(他們是上一代的子弟戲成員,這一代的富家子弟的興趣轉向電視、電影或夜總會去了。)

 

「子弟戲」又叫「亂彈戲」,一般認為屬於北管系統。「亂彈」的意思是:大陸的北方戲(特別是京戲)傳到台灣之後,本省人因不精於京音,把歌曲或道白都似是而非的變質了一番,因此有人稱它為「亂談戲」(又叫亂彈)。其實,過去台灣的北管(又叫北舘)音樂所採用的曲牌有:西皮、二黃、亂彈(又叫亂談或南談)、福祿等,包括了大陸北方戲的許多成分與經本省人改變創作的擬北方戲成分在內。而北管系統的曲牌不僅在子弟戲中採用,在歌仔戲(辦仙場面)、正音、皮猴戲及七腳仔戲裡也部分被採用。至於子弟戲本身,在過去並不限於演北管系統的戲,也演產生於的歌仔戲或真正的京戲「正音」。

 

我個人認為本省地方戲中具有固有曲牌的,只有歌仔戲、採茶戲與車鼓戲三種,所以從純音樂的價值上來看,以上三種保有其固有價值。至於子弟戲、七腳仔戲、九甲戲、布袋戲及皮猴戲等,並無具有屬於自己的曲牌,而隨時採用流行於本省的各種戲劇曲牌。然而,其中以北管系統為主的子弟戲,因為台灣北管音樂本身的特殊而複雜情形,它是應該受重視與研究的。大陸北方的戲(以京戲為主)傳至台灣的年代雖然無法確實考證,但從現存最古老的子弟戲團體──彰化「梨春園」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而看,可以說京戲在大陸產生(乾隆年間)後不久即傳到了台灣。所以我大膽的推測:台灣北管系統的正音或西皮與二黃的曲調可能保存比今天的京戲更早期的京戲原形,而福祿與亂彈的部分可以說是本省同胞根據前者演變出來的台灣獨有的擬(或新)北方戲。

 

林懷民由現代舞到平劇,然後由崑曲再到高山族歌舞,昨天(二月六日)他又演出台灣的子弟戲。林懷民似乎在尋找他自己,這是可喜可賀的現象,因為他在找民族的根,沒有根的藝術就像曇花一現,站不住的。我期待有一天他將這些民族傳統藝術消化為己有,創出真正屬於中國人的現代舞。

 

同時,在靈安社看到了老一代的子弟戲演員在教導文化學院地方戲劇研究社及雲門舞集的年青一代的演員,我的感觸與上個月看到陳達在唱民歌的情形一樣──現在該是以整理研究及再現的方式來搶救民族音樂的時候了。不然,將來我們將找不到自己的民族音樂!

回到列表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