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化歌劇的嘗試
《白蛇傳》作曲家的話
原發表媒體:中國時報
原發表日期:1988-05-21
撰文者:許常惠

宋代以後的中國音樂史,戲劇音樂形成音樂藝術的主流,這是毫無疑問的。而一千年來,戲劇在我國廣大的民間發展得以生根,樹立了多采多姿的傳統。至今,我們仍擁有近五百劇種,可見我們是極愛好戲劇的民族。

京劇自清乾隆晚年取得天下之後,獨霸中國戲劇界二百年它曾代表了那一段時期的中國歌劇國劇。可惜,近半個世紀以來它逐漸失去了藝術的光輝與活力,不可否認於它的聽眾已減少了。興亡盛衰原是歷史演變的原理,沒有一種「國劇」能避免。所以,新的中國歌劇興起,取代京劇,將來又成為另一個「國劇」是必然的現象。

我覺得未來中國歌劇的改革與產生,不外來自下列三方面:

1.京劇本身做一次大改革,再度打開中興局面。

2.由現有的地方戲劇中具活力者,推展提升,而取代京劇的地位。

3.順應近代中國音樂西化的局勢,以西方歌劇的本土化,產生中國新歌劇。

經過冷靜的思考與探討之後,我在《白蛇傳》的創作上,選擇了第3方面的道路。換句話說,在曲式與配器法的形式上採西方歌劇,而在戲曲唱腔的內容上大量的汲取我國民間音樂的曲調。

《白蛇傳》的音樂承受了我國豐富的民族音樂資產:臺灣地區的民歌與戲曲、大陸的山歌與板誦體說唱、傳統鑼鼓與鼓吹樂……。同時,運用了西方作曲法的主導動機、和聲與對位法、管絃樂與合唱的組合。那是我中國現代作曲者,所承受的具體音樂語法與技藝。我期望能將這些來自不同泉源的音樂素材融會貫通,呈現一部現代中國的歌劇。

歌劇《白蛇傳》的作曲工作,自民國68年初開始,至今4月止,整整花了10年方完稿。在我個人作曲生涯中,它不僅是工作時間最長,而且是精力消耗最多的一部作品。

《白蛇傳》將於今年6月承蒙國家戲劇院製作演出,並將作品付於出版,本人除感激所有參與演出及出版工作者之外,更誠懇的期望大家給予這一部新生的歌劇批評指教!

回到列表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