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該是告訴國際人士:「中華民國是真正代表中國音樂文化傳統,而又具有現代音樂文化的國家」的時候了。
亞洲作曲家聯盟第三屆大會自十月十三日至十八日在馬尼拉舉行,我以聯盟名譽會員身份出席了大會。亞洲作曲家聯盟於民國六十年在臺北開籌備會議,我是原始發起人之一。民國六十二年在香港舉行成立大會(即第一屆大會);去年在日本京都舉行第二屆大會;今年在菲律賓馬尼拉舉行了第三屆大會。
本屆亞洲作曲家聯盟大會的成就可以說是空前的,無論在規模上或內容上都遠遠超過前兩屆,例如:
(1) 參加會員國共十一個:中華民國、韓國、日本、香港、菲律賓、印尼、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澳洲、史利蘭卡。
(2) 參加觀察國家共五個:美國、加拿大、德國、紐西蘭、瑞典。
(3) 作品發表會三場:兩場是室內樂,一場是管絃樂。
(4) 其他演奏會及表演會三場。
(5) 專題演講及討論會六次。
(6) 聯盟會議六次。
這些活動使大會顯得是盛大而忙碌的。
菲律賓人熱愛民族音樂
使參加大會的各國代表印象最深的是菲律賓政府當局對大會的重視與支時,我們一方面感到很大光榮與鼓勵,另一方面增加了我們對聯盟未來發展的信心與熱情。開幕典禮在菲律賓文化中心舉行(這個文化中心不僅是菲律賓人最引為驕傲的,而且是亞洲地區最具規模的),一進會場(表演藝術的劇場),我便看到中華民國的國旗與其他參加國家的國旗排列在舞台上。然後迎接馬可仕總統及夫人至舞台正中央,隆重地舉行了開幕儀式。在代表席上,我與劉宗翰先生(我國駐菲太平洋經濟文化中心代表)坐在一起,看到中菲斷交後首次公開飄揚的中華民國國旗,而且是在菲國總統面前,我不禁感動得眼睛都濕了。這一天晚上,第一夫人在總統官邸設宴歡迎各國代表六十多人,我被指定與馬可仕總統及夫人同坐一桌,有機會交談亞洲音樂及中華民國的音樂情形。我感到外交雖斷,但在音樂藝術中人情仍在的深重意義。
今天的菲律賓可能是世界上最重視及愛好音樂的國家。我舉一個例子來說。菲律賓著名的音樂學者馬賽達博士是國立菲律賓大學音樂院民族音樂研究所所長,他在今年五月完成了一個龐大的作品,叫做「為二十個播音台的音樂」。這個作品全用菲律賓民俗樂器(竹、木、銅製的敲擊樂器)演奏,分為二十個不同的聲部,由二十個不同的電台同時播音出來。這樣複雜而龐大的演奏形式,使得演奏的機會可以說是渺茫的。於是他找了卡西拉克女士(文化中心主任、作曲家,本屆大會主席。她是現在菲律賓音樂的決策人物),告訴她演奏這個作品的意義,並商量演出的可能性。他說服了卡西拉克女士,由她向第一夫人建議,由菲律賓所有的電台來協助馬賽達這個音樂演奏。這件事終於獲得了第一夫人的同意與贊助。
聽說在演奏那一天,總統府下令全國停下工作,各地方排好了二十個收音機,大家聽聆馬賽達先生為菲律賓民族而創作的這個作品──一小時的音樂。這幾乎是現代社會的奇蹟,是一個可愛的奇蹟!聽了這個故事,我不禁羨慕幸福的馬賽達先生,也對那樣愛護民族音樂家的第一夫人興起敬佩之心,因為這件事在其他任何國家都恐怕是無法實現的。
五天的專題討論會中發表了許多專題演講,又經大家討論,使各國代表都有收穫。那些專題演講使人印象最深的包括菲律賓馬賽達(Dr. Jose Maceda)所講的「東南亞的音樂思源」、日本作曲家入野義郎(Prof. Yoshiro Irino)所講的「日本作曲家所受的西歐音樂的影響」、美國作曲家哈利遜(Prof. Lou Harrison)所講的「亞洲音樂與美國的關係」,以及在討論會中瑞典作曲家諾斯松(Jan W. Northeuson)所說的他對今天電子音樂發展的看法、國際現代音樂協會(I. S. C. M. 現在最大的國際性作曲家團體)秘書長海涅曼(Rudolf Heinemann)所說的對亞洲作曲家的期望等。
明年將在臺北舉行
同時每晚舉行各國音樂作品發表會,這才是真正使各國作曲家溝通思想及觀摩的機會。我國代表發表的作品室內樂包括:陳建台的「木管五重奏」、溫隆信的「現象之二」,管絃樂有許常惠的「嫦娥奔月」。來自亞洲各國的作曲家的不同風格作品能在一個地方演奏,這是亞洲作曲家聯盟成立帶來的最大益處。也正是當年我們發起聯盟的重大宗旨之一。我特別要強調的一點是,有了亞洲作曲家聯盟的大會,我國人的作品才開始大量在外國演奏,國際人士才知道中華民國在現代音樂上的優異地位。
在這次在馬尼拉舉行的大會中,我被選為聯盟執行委員會的副主席,而且承擔了明年在臺北舉行第四屆大會的重任。我回國後跟亞洲作曲家聯盟中華民國總會會長康謳先生及會員們談到這決定,大家一致同意並感到非常興奮。我們都知道這是一件極重大而又極艱苦的工作,因今年菲律賓辦得這樣出色,明年的大會如果要辦好,我們不僅需要會員們團結一致的精神與為國家而犧牲個人的工作毅力,更需要政府有關單位及社會各界人士的支持與協助。我認為現在該是告訴國際人士:「中華民國是真正代表中國音樂文化傳統,而且具有現代音樂文化的國家」的時候了。這不就是音樂家該做的且最有效的國民外交嗎?
從菲律賓歸來談這次大會,我們的代表們都說菲律賓了不起。今天的菲律賓在經濟上沒有臺灣進步,在政治上沒有臺灣安定,但在音樂上却使亞洲其他國家,甚至使歐美人士低頭。那不是因為菲國的音樂進步或水準高深,而是因為菲國人對音樂無比的愛好與熱情,以及全力地支持與提倡現代民族文化。我想,如果明年我們把第四屆大會辦得好,各國代表回到他們自己的國家後也會同樣逢人說中華民國好。
我至今仍不能忘記,大會開幕那一天晚上在總統官邸的宴後,馬可仕總統夫人應在場表演的民族舞蹈團體全體團員之請,高歌菲律賓民歌的美麗高貴而動人的神態。「愛民歌即愛民族」,菲律賓朋友這樣對我說,所以他們也愛戴他們的第一夫人。
亞洲作曲家聯盟大會閉幕後,我應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之邀,在音樂系做了三次演講,並在香港收集了中國音樂的資料,我發現該學院的中國音樂資料館有可能成為最豐富的中國音樂資料中心。
香港的中國音樂資料中心
崇基學院音樂系成立到現在只有十年。這十年來,我去過三次,親眼看到發展之迅速,這使我刮目相看,也使我感嘆萬分。在臺灣,一個大學或專科學校的音樂系科成立十年(甚至於數十年),無論師資、設備或學生素質都沒有多少變化。
崇基學院音樂系成立至今,全系學生始終保持不到四十人,幾乎與教師的人數相同。設備的增加却是迅速的,首先建立相當完整的西洋音樂圖書館包括樂譜、唱片與錄音帶,然後逐漸建立完整的中國音樂資料館包括樂器、樂譜、書籍、唱片與錄音帶等。
這十多年來,我每次出國總要尋訪當地收集中國音樂資料的地方。我發現有的地方只收集中國音樂的樂器部分,有的只收集書籍部分,有的是收集樂器或唱片等,譬如,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收集中國音樂的書籍部分是相當齊全的,巴黎國家圖書館的敦煌琵琶譜是有名的,日本奈良正倉院有珍貴唐代樂器,又如芝加哥大學與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東方圖書館收集中國音樂資料各有特色……。崇基學院中國音樂資料館目前所具的規模已超過其他任何一處。如果照目前情形發展,繼續充實特別是古樂器與古書部分,不久將來不難成為世界上中國音樂資料的中心,各國研究中國音樂的學者不得不前去參考。
這個音樂資料館是由前音樂系主任美籍音樂家可雷克(Dr. Dale A. Graig)創立的。相到復興中國文化的基地臺灣仍沒有一所中國音樂資料館,而一個外國人在香港竟創出這樣一個小天地,提供研究中國音樂的地方,他的功勞可說不少。而我做為一個中國人感覺是慚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