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前輩音樂家系列-呂泉生
歌曲與合唱的耕耘者-反映樂壇轉變期風格
原發表媒體:民生報
原發表日期:1989-02-19
撰文者:許常惠

臺中文化中心將於2月25日、3月4日及11日,舉行三場系列的呂泉生先生作品發表會。呂先生是臺中出身的前輩音樂家,數十年來他對台灣音樂發展的貢獻與成就是我們後輩音樂工作者所敬佩的,而臺中縣文化中心如此關懷本縣老藝術家,又讓我們感動。

呂泉生先生民國五年生於臺中縣神岡縣人。就讀臺中一中時代,私下學小提琴、鋼琴(拜陳信貞為師)。臺中一中畢業後,赴日本留學,入東洋音樂學校主修鋼琴。後來因手指受傷,而改修聲樂,在這所學校中,呂泉生同時修田為三教授的理論作曲課,以及白俄音樂家康絲但真·沙比羅教授的合唱課程,沙比羅教授對呂泉生的影響甚大,使他後來獻身於歌曲創作與合唱教育。

呂泉生先生於1943年返台,立即投入臺灣文藝運動的潮流中。此時臺灣的日本人正高唱「皇民化運動」,所謂「皇民化」,就是用臺灣的旋律來唱日本「皇民化」歌詞,而美其名為「新臺灣音樂」。這年九月,臺北的厚生演劇研究會將張文環的〈閹雞〉改編配合音樂公演,音樂部分就是呂泉生所改編的臺灣民謠〈丟丟銅仔〉和〈六月田水〉。《閹雞》的演出,充滿著臺灣鄉土色彩,大受民眾的歡迎,結果反而遭日本當局禁演。

光復初期,呂泉生先生為臺灣音樂界做了兩次重大貢獻。(1)合唱團的訓練:他先後指揮過中廣合唱團,臺灣省交響樂團及臺灣省文化協進會合唱團,建樹了日後社會合唱教育的基礎與榜樣。(2)歌曲的創作與編輯:他編輯了「101世界名歌集」、「新選歌謠」(由文化協進會發行了99期)及國民小學音樂教材,給光復後貧旱的音樂天地帶來適時甘霖。同時,呂泉生最有名的三首歌曲:〈搖囝仔歌〉(民國34年)〈杯底不可飼金魚〉(38年)、〈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43年),便是在這時代產生的。

民國46年對於呂泉生先生來說,又是一個音樂工作的轉換時期,它與辜偉甫等喜好音樂的好友創立了「榮星兒童合唱團」。這個合唱團不僅成為他終身辛勤耕耘的音樂園地,更使它成為聞名海內外的優秀合唱團。這30年來,他一方面管理、訓練「榮星合唱團」,另一方面也為合唱團而編曲創作,為我們的社會執著的精神,實在讓我們後輩肅然起敬。

呂泉生先生的歌曲是獨創一格的,我相信相當真實地反映著民國30年至40年代,台灣樂壇轉變時期(從日據時代轉至中華民國)歌曲的風格。尤其他的台語歌曲,在平易近人的歌詞與歌曲的配合中,充分顯出他的樸實而正直的感受,是無人能相比的。呂泉生先生曾改編過少數人台灣民謠然而他自己所創作的歌曲,其音樂語法是近於民歌的語法,或者說汲自民歌語法。

這種音樂所表現的本土意識,我相信來自平時他對本土的關懷,及對民歌的研究與探討而獲得的。

呂泉生先生的風格,基本上是屬於民族樂派,但不是十九世紀東歐國家所流行的浪漫的民族樂派,而是寫實的民族樂派。

他的作品不是寫給特定階層的人,表達哀傷、憂鬱或艷麗的音樂,而是寫給臺灣老幼同胞,以寫實而關懷的語法勾出活潑、樂觀而誠實的人間情感。

 

回到列表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