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23日至24日,我應邀參加了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主辦的第二屆「中國新音樂史研究會」。應邀參加的音樂家,除了香港地區的中國音樂家之外,還有海峽兩岸的中國音樂家,以及旅居海外中國音樂家。這次研討會重點為民初「學堂歌曲」至抗戰時期「抗日救亡歌曲」時代的音樂史。
會中,各方面對抗戰時期幾位重要音樂家的不同遭遇與成就,提出不同的看法而引起了爭論,使我感觸萬分。
我寫這篇文字,主要想提出多年來對前輩音樂家的觀感,尤其對他們的不幸遭遇,不同的成就,過了四十多年後的今天,我認為該有個公正的蓋棺論定了。
抗日救亡歌曲的歌詠運動
民國26年的七七事變,使中國人揭起了全面的抗日戰爭。於是無論新音樂、新文藝的工作者,或者民間藝人,都自覺地拿起文藝的武器、熱烈地投入抗日的行列。這時期音樂界中,抗日歌曲、救亡歌曲或流亡歌曲的大量產生,充分地表現了中國音樂家的愛國情操。
這類救亡歌曲的歌詠運動,雖然確實與抗日戰爭直接相關,但它的產生早在七七事變(1937年)之前便開始。那是918(1931年)和128(1932年),當日本軍閥侵略東北之砲火震驚了全國愛國的文藝工作者的時候便使他們不分學院派或民眾派、左派或右派,都在救亡抗日的旗幟之下團結起來。黃自在918時候寫的《抗敵歌》、《旗正飄飄》、《贈敵前將士》及《九一八》等歌曲,可以說是這一類抗日救亡歌的歌詠運動的先鋒。而絕不是中共所說的:「由1934年春,以聶耳、任光、張曙等人,在上海的左翼「劇聯」內成立的一個「音樂小組」開始。」
抗戰時期的幾位音樂家
l 黃自
中國新音樂史的第一代作曲導師—黃自,於九一八事變爆發後,基於義憤和愛國家民族的熱情寫了《抗敵歌》、《旗正飄飄》、《九一八》等歌曲,獻給上海國立音專學生抗敵後援會,以鼓勵同學們從事抗敵愛國的音樂活動。
民國26年七七事變爆發,淞滬淪陷。黃自因協助蕭友梅校長處理音專校務滯留上海。這時,後方軍委會政治部聘他為委員,並請他主持第二廳音樂科,但他未能撤退到後方任職。後來,民國27年因患傷寒症,病發住院,施術無效,死在上海紅十字會醫院,享年僅34歲。
黃自,中國新音樂史上第一位專業作曲家,一代作曲宗師,一生奉獻於音專,忠於國家,結果孤獨地死於淪陷區的紅十字會醫院。他的不幸遭遇已夠使人感到悲慘,但更不幸的是死後快五十年了,海峽兩岸連他的完整傳記與遺作都尚未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