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日本雅樂的看法
原發表日期:1976-09-03
撰文者:許常惠

1954年在巴黎,我聽了布雷茲(Pierre Boulez)指揮日本作曲家松平賴則的作品:「根據戰後日本作曲家在國際樂壇上成名的林一個作品。我非常驚奇從日本古代雅樂現代版,竟成為戰後日本作曲家在國際樂壇上成名的另一個作品。我非常驚奇從日本古代音樂的要素產生如此動人的現代感但是阿時候我對日本雅樂本身只有模糊的認識而已。

1959年,我帶著吾師岳禮維(Andre’ Jolivet)的介紹書到東京去看了松平賴則。於是,有一天晚上松平先生領我去上野公園附近的雅樂寮(宮廷雅樂部樂人住的地方),聽了正統日本雅樂的一次難得演奏。後來我才知道,那一次演奏是完全為我一個人做的;松平先生賣了吾師岳禮維的面子,臨時召集雅樂寮的樂人,還請他們喝酒,樂人們才賣了松平的面子,終於演奏了「越天樂」、「蘭陵王」、「納曾利」等樂曲。在那一幢日本古屋裏,夜晚寂靜時,親身在樂人中聽到的雅樂,至今仍是給我感觸最大的一次。

此後,我開始尋找中國古樂的泉源。當時我得知我們古代的雅樂與燕樂幾乎失傳,而日本雅樂還保存了部分唐樂遺風,我便趕緊搜集有關日本雅樂的書籍,樂譜與唱片,然後逐漸了解日本雅樂與中國古樂的關係。

我國雅樂的產生在春秋時代,孔子推崇舜帝之古樂「韶」及周文王與武王之樂為雅樂,排斥鄭國及衛國之樂為鄭樂。但是當時的雅樂與鄭樂之分別,我們已不得而知了。中國雅樂做為樂制而確立是在漢代以後的事情,雅樂便是代表國家或宮廷的祭祀或典禮音樂,然後,雅樂在唐代達到最大盛況,尤其開元年間將十二和之樂加三和之樂,稱為開元雅樂,成為後代雅樂的典範。這時候,宴饗樂逐漸吸收當時的俗樂,而終於獨立成為燕樂,其盛況達到與雅樂分庭抗禮的地步。五代之後,代表國家或宮廷的音樂便是雅樂與燕樂二項,可惜一路下來走上保守的復古或擬古的路,談不上創新,終於與中國大眾的音樂興趣脫節。

奇怪的是,這兩千多年的偉大的中國音樂傳統—雅樂(與稍後的燕樂)在今天我們自己的國土裏,除了仿明或仿清的祭孔雅樂之外,完全失傳了!至今我們已聽不到了!而隋唐時代的部分燕樂卻傳去日本成為日本雅樂之基礎,唐宋時代的部分雅樂卻傳去韓國成為韓國雅樂。站在維護民族固有文化的立場,這不是一件諷刺麼?

以純藝術或文化的立場,我認為今天日本所保存的雅樂有三點重大價值:

(一)它具有一千數百年的傳統,是代表日本奈良,平安時代的活生生的音樂舞蹈的文化資料。

(二)受印度佛教藝術影響的唐代中國文化,是同一時代世界文化最燦爛的部分。而日本雅樂是唯一能傳給我們其遺風的音樂舞蹈部分的資料。

(三)它高深的音樂結構具有獨特的價值。尤其它的音組織是與現代西洋音樂的新傾向一致的。所以對現代音樂的發展,或未來音樂的創作,它可以提供直接或間接的,有力而可靠的要素。

 

回到列表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