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樂的整理與發展(上)
撰文者:許常惠

民族音樂的整理與發展(上)

音樂在國際上必須有國家,在國家之上必須有民族----巴爾托克

去年年底,我們在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的贊助之下成立了中華民國民族音樂中心籌備委員會,籌備處暫時設於洪氏視聽圖書館三樓的資料室。到目前為止,籌備工作進行得還算順利。蒐集民族音樂的各種資料(包括:唱片、錄音帶、書籍、論文、樂譜等),舉辦民間樂人音樂會,出版民間音樂唱片及民族音樂叢書,舉行民族音樂座談會等,都不斷的在進行。實際上,我把這個中心不僅視為個人最大工作之一,也是未來民族音樂發展的重要關鍵。所以,不得不說些民族音樂中心的緣由,以及澄清目前一般人對民族音樂的某些錯誤看法。

十年來民族音樂研究所機構的演變

中國民族音樂中心的構想,早在民國五十四年史惟亮從德國回來時就有了。民國五十五年,他首先創設了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雖然明知為圖書館,但工作重點卻放在整理中國民族音樂的工作上。這個圖書館,是由德國華歐學社與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兩個機構以相對基金的方式資助成立的,史惟亮任館長。圖書館的工作成績可以在其中出版的音樂學報看出,而後來大規模的民歌採集運動,實際上是從此館逐漸開始。民國五十七年他在出國一年,此間圖書館的工作由我代理。

民國五十六年,我們成立了「中國民族音樂研究中心」,負責人有四個:史惟亮和我負責音樂工作部分,陳書中和范寄韻捐助了所需經費,而向市府登記是以我做代表,以「中國民族音樂社」名義登記的。當然另外還有二十多個年輕朋友(包括:李哲洋、劉五男、邱延亮、徐松榮、戴洪軒、呂錦明、顏文雄、林信來、葉國塗等)參加了這個中心的工作。此中心曾做了一次空前的民歌田野工作,採集的臺灣山地與平地民謠一千多首,是中國人在臺灣所做的最大規模、最有系統的一次民歌採集工作。可惜因為經費的困難,我們只維持兩年,工作也就停頓下來。

民國六十年,東海大學音樂系成立了民族音樂研究室,等於接辦了中國民族音樂研究中心所停頓下來的一部份工作,其重點放在研究上,而利用過去所採集的民歌去做研究工作。參加工作者,主要有:羅芳華、我、呂炳川、駱維道、楊兆禎與戴憲毅。這個研究室的研究成果,發表在東海大學民族音樂學報,共出版了兩期,但後來因同樣的經費問題,也只維持了兩年。

民國六十五年,臺灣省政府民政廳提出「維護山地固有文化」計畫,音樂部分又包括在內,由我負責。到目前為止,我們出版了一本「臺灣山地民族集」,舉辦過兩次山地歌舞訓練班,舞蹈部分由劉鳳學負責,也舉辦過數次山地歌舞發表會。民政廳的這一項山地民族音樂工作計劃,是長遠的,但內容重點不在蒐集、整理與研究,而在保存、復興與發揚的實際表演方面。今年三月將有一次空前盛大的「山地文化特展」。

民國六十六年2月,史惟亮去世。失去這樣一位民族音樂運動傑出的推動者,對中華民族的音樂而言,無疑是一大損失。後來,從史惟亮先生治喪委員會中產生「史惟亮紀念音樂圖書館」籌備委員會,由郭頂順先生捐助基金,大概不久將有紀念音樂圖書館成立的消息。

這年四月,我又發起了籌備民族音樂中心,請俞大綱先生擔任籌備委員會主任委員,並於四月20日舉行第一屆民間樂人音樂會。當時參加籌備委員的人,除了俞先生與我之外,尚有:陳奇祿、辜偉甫、劉鳳學、林懷民、林二、呂炳川、施叔青。想不到五月2日俞大綱先生去世,給尚在籌備中的中心一個多麼沉重的打擊!先是民族音樂的長期夥伴—史惟亮的去世,接著是一位對我們民族音樂最多支持的長者—俞大綱長逝,一時使我感到孤單而灰心,但後來慢慢地使我感覺責任的重大,所以,我絕ˊ心把這次民族音樂中心的成立看作這一生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了!

民族音樂工作的範圍與意義

民族音樂的名稱由本世紀初興起的民族音樂學(Ethnomusicology)而來,它的對象一般人通稱為:鄉土音樂或嚴肅地稱為民俗音樂(Folk Music);但絕不能稱為通俗音樂(Popular Music)。因為民謠屬於前者,流行歌(或通俗歌曲)屬於後者,絕不能混為一談。所以,民族音樂學是以民俗音樂維對象,以學術的立場,採用音樂學(Musicology)與民族學(Ethnology)的方法去研究的一門新興學術。

中國的民族音樂,像中國地廣人眾,所包括的內容可以說是世界上最豐富而悠久的民族文化之一。以我的看法,它的範圍可以如下分類:

(一)民謠

(二)說唱

(三)戲曲

(四)宗教或民間信仰音樂

(五)鼓吹

(六)鑼鼓

(七)其他民間音樂

這七類音樂互相關連,而且每類所包括的音樂幾乎是無窮的,可見我們民族音樂的偉大文化傳統,仍保存在我們的民間裏。

古代中國人將音樂分為雅樂與俗樂,前者為正統音樂,後者為通俗音樂,指當時的民間音樂。今天我們所稱的民俗音樂便是從前的俗樂,經過民間樂人不斷的充實,而在民間保存下來的部分。所以,現在的通俗音樂不能稱為民俗音樂。

古代中國士大夫的某些復古派所犯的錯誤在:「盡量提倡以失傳了的古代民間音樂,而稱之為雅樂,同時盡量反對當時正在流行的民間音樂,而稱之為俗樂。……我發覺古代音樂,至今人們共認為失傳者,民間卻保存了不少。真要徹底瞭解中國音樂史,必然是在民間音樂大量的發掘之後。」這是中國音樂史家楊蔭瀏在他寫完《中國音樂史》之後,所說的明徹之言。

雅樂之道,毀棄已久,如果要找回民族的樂音,惟有尋求民間所保存的民俗音樂。這也是我20年來追求中國音樂的泉源的結論。而且民國初年以來,歐美音樂無論古典或通俗,都像洪水一般湧進來,氾濫於社會,幾乎要把這一時代的中國音樂全盤西化了。我們的音樂傳統可以說面臨最危險的挑戰。

恢復民族自尊心,復興民族文化,這不僅是今天我們繼承傳統,而且是發揚工大傳統的唯一途徑。因此,在音樂方面,我們認為從民族音樂的整理與研究工作開始,才能提供未來復興我國音樂的具體方案。

 

回到列表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