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樂的整理與發展(中)
撰文者:許常惠

十年來臺灣的民族音樂工作者

臺灣光復已三十三年,光復以前的民族音樂工作者:張福興、一條慎三郎、田邊尚雄、黑澤隆朝等,雖然留下了或多或少的功勞,但究竟時代已成過去了。然後,光復以後的前半段,我們看到呂訴上與黃得時的一部份有關本省民俗音樂的文學,但真正的研究與發揚工作,恐怕要等到光復以後的這後半段才開始。

上述各人留下有關民族音樂的著作如下:

張福興:《水社化蕃的杵音及歌謠》(民國11年)

田邊尚雄:《南洋、臺灣、沖繩音樂紀行》(民國11年)

一條慎三郎:《阿美族之歌》(民國14年)、《排灣、布農、泰雅族的蕃謠》(民國14年)

黑澤隆朝:《臺灣高砂族的音樂》(民國62年)、《臺灣高砂族的音樂》唱片一套2張(民國63年)、其他數篇有關臺灣高山族音樂的重要論文。

呂訴上:《臺灣電影戲劇史》(民國50年)

黃得時:《臺灣歌謠的形態》(民國41年)

然而,中國人真正研究本省的民族音樂,尤其從音樂學方面的研究,恐怕從這十多年才開始。我們特別要強調自民國五十五年開始的「民歌採集運動」,歷時兩年,那次本省空前的民族音樂運動,使無論一般人的認識、學術界的研究、音樂界民族意識的覺醒都掀起了高潮。但是今天回想起來,仍只是開始的一步,雖然是決定性的重大一步。

於是,民族音樂的採集與整理、研究與出版、創作與編曲及民族音樂諸問題的討論也開始了。試著自民國五十五年以後出版的有關民族音樂的比較重要著作吧:

史惟亮:《阿美族民歌分析》(55年,國立藝專)

顏文雄:《臺灣民謠》(56年,中國文化學院)

史惟亮:《談民歌》(56年,幼獅書局)

許常惠:《尋找中國音樂的原源》(57年,仙人掌出版社)

許常惠:《臺灣民謠的研究》(58年,中山基金會)

張炫文:《歌仔戲的研究》(62年,中國文化學院)

呂炳川:《臺灣高山族樂器的研究》(63年,東海大學)

許常惠:《恆春調「思想起」的比較研究》(63年,東海大學)

駱維道:《臺灣平埔族民謠的研究》(63年,東海大學)

楊兆禎:《臺灣客家民謠「九腔十八調」之研究》(64年,東海大學)

許常惠:《臺灣民謠研究報告》(64年,東海大學)

王振義:《北管的研究》(66年,中國文化學院)

孫靜雯:《南管的研究》(65年,中國文化學院)

除此之外,我特別要提:邱坤良、李伯章、邱延亮、陶曉清等人,在最近兩年所發表的有關中國民族音樂的有份量的文字。

至於民族音樂的創作,自民國五十年「製樂小集」的成立,五十二年成立「江浪樂會」,五十四年成立「五人樂會」,五十六年成立「向日葵樂集」,到五十八年成立「中國現代音樂研究會」為止我們對民族音樂的思想是無意識的。因為這段時期,在我與學生們的推動之下,我們全力去做中國音樂現代化工作;寫出自己的音樂出來,然後學習西洋的古典至現代的技術,讓中國的音樂現代起來,年輕起來。不關那一段時期臺灣藝術界的一股現代潮流是否正確,我認為從那時期的現代化運動才有今天的回歸。何況,在那一段時期我們也寫了不少現代民族音樂的作品。

 

回到列表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