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我們的鄉土 彩雲飛
現代樂舞的風采
原發表媒體:聯合報
原發表日期:1983-12-04
撰文者:許常惠

在追求現代化與國際化的同時,我們不能忘記自己的舞蹈的根!該是鼓勵民族舞蹈的時候了,尤其以民俗藝術為基礎的民族舞蹈!!

樂與舞在中國藝術史上的發展是分不開的。

從上古時代的雲門、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乃至中古時代的七德舞(破陣樂)、九功舞(慶善樂),上元舞,霓裳羽衣,這些都是音樂,也是舞蹈。

唐代可以說是我國古代樂舞的最高峰,但那是代表宮廷貴族伎樂歌舞。可惜這些公侯豪門的盛大歌舞傳統,似乎沒有被後代中國人繼承,而今天我們只能從文獻或古物上的描寫窺視與猜想其中的一斑。

宋代以後,中國舞蹈藝術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它的基本趨勢有下列兩點:

一、戲劇的形成與發展,逐漸代替原來歌舞藝術表演的地位,部分古代舞蹈被戲劇所吸收,成為戲劇藝術的重要成分。

二、舞蹈的主流由宮廷貴族轉向一般民眾,於是民間舞蹈代而興起。這個中國民族舞蹈的傳統,仍在我們民間流傳著。

「桃花姑娘」的故事在中國民間流傳已久雖然它的情節不完整不確定,故事細節隨著地方與時代的不同而改變,但由於她的活潑的動作,純樸的感情,樂觀的人生觀等人物刻劃,廣受中國民眾的愛好。所以「桃花姑娘」是長久以來被騙入各地方的歌舞小戲,而使人百看不厭。

在臺灣的車鼓戲中,〈桃花過渡〉一段是家喻戶曉的小戲。車鼓戲淵源於長江一帶的花鼓戲,都是屬於中國民間歌舞小戲的形式,但其濃厚民族感情與純樸民俗曲藝是可以肯定的。

從音樂的觀點來說,民間歌舞小戲的曲調仍停留於民歌的階段,尚未進入戲劇唱腔的曲牌。因此,它的旋律不僅具有可唱的抒情性,從編曲或作曲家的立場來說,更具有藝術音樂的可造性。

這次舞劇《桃花姑娘》的情節是由曾永義先生重編的。至於音樂,我採用了本省民歌原有的〈桃花過渡〉與〈桃花開〉,另外因情節上的需要,〈採茶歌〉、〈平板〉、〈牛犁歌〉三首民歌也派上用場。其中《桃花過渡》的原型與變型,成為整個舞劇的主題,編進樂曲結構的要處,做為曲式的統一。我重視每一段舞曲的明快節奏、抒情旋律、簡潔形式,希望以傳統樂器的音色來表達鄉土色彩。

在今天臺灣流傳的戲劇中,毫無疑問的南管戲為最古老、而值得珍惜的一種。它原為梨園戲(泉州南戲),「至少由明正德沿續到現在的發展是歷歷可考,有近五百年一直不斷的歷史。」(王士儀:泉州南戲初探)梨園戲的表演方式有所謂「進三步、退三步、三步到台前」與「舉手到目眉、分手到肚臍、指手到鼻尖、拱手到下顎」的一套成規。梨園戲保存如許的古風,也足證明其本身之古老了。(曾永義:南管中古樂與古戲的成分)

《陳三五娘》的戲劇,最早出現於《嘉義靖本荔鏡記》(1566),直到現在我們歌仔戲的第一部劇本也是《陳三五娘》,可見這故事在泉潮一帶是婦孺皆知的。

這次彩雲飛舞坊的演出爺目中,有〈留傘〉一齣,故事與音樂都採用南管七子戲。身段特請南管戲的「民間國寶」級師傅李祥石老先生指導,音樂特請享譽國內外的台南聲社演奏。可見其復興民族舞蹈的強烈慾望。

今年,彩雲飛舞坊應臺北市政府之邀請,於十二月三日與四日兩晚,在社教館文化中心演出民族舞蹈。協助這次公演的還有:編劇-曾永義、舞台設計-王建柱、服裝-陳新、演奏-臺北市立國樂團。

對於這次民俗舞劇的創作,我們都抱著復興民俗藝術的態度,做了拋磚引玉的嘗試。這幾年來,我們在舞蹈方面有很多現代舞的創作與西方芭蕾舞的公演。然而在追求現代化與國際化的同時,我們不能忘記自己的舞蹈的根!該是鼓勵民族舞蹈的時候了,尤其以民俗藝術為基礎的民族舞蹈。

 

回到列表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