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回想起來,自從民國五十年,我與顧獻樑先生(已故)到臺灣北部的佛寺採集梵唄,至今已有二十多年了。我已記不清楚跑了多少次臺灣的田野,但是比較具規模的該是:民國五十六年,我與史惟亮分別帶領東西民歌採集兩隊;還有民國六十七年由我帶領的民族音樂調查隊,我們分別以一個月的時間跑遍了臺灣的東西南北。
這二十多年的民族音樂田野工作,首先是由民間發起的。因為我們看到西方文化與物質文明的衝激,使我民族曲藝的傳統快速消失,於是為了尋找民族音樂的根及保存僅剩的文化資產,由少數音樂工作者企劃籌款,在經費極為困難,但精神及為堅定的情況下,將工作一步一步地推行下來。如果今天對民族音樂工作有所成就,那是由所有參與工作者一滴一滴地努力累積下來的。在荒山僻地的田野工作中。我經常會想到:俞大綱與史惟亮、范寄韻與蕭炎增,他們在這二十多年最支持民族音樂的工作,可惜都先後離開了這世界,使我感到多麼孤單。
今年七月2日,我們又要出發了,這次是為期半年的彰化縣民俗曲藝調查。參與工作的機構如下:
籌畫與執行: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師大音樂研究所音樂學組
贊助: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臺灣省政府教育廳、彰化縣政府教育局
參與田野工作人員如下:
主持人:許常惠(師大音樂研究所教授、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執行秘書)
工作人員:陳雪峯(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秘書)
蔡曼谷(師大音樂研究所一年級研究生)
林淑玲(同上)
簡巧珍(同上)
張怡仙(同上)
蘇麗玉(師大藝術碩士)
陳碧娟(同上)
這次民族音樂的田野工作以往最不同的地方有兩點:
(一)獲得政府方面的正面支持:
以往的民族音樂工作,純由民間發起,並在少數學者與學生的小組進行。本次工作獲得彰化縣政府、臺灣省政府及文建會的支助,表示政府機構的支持與社會對工作的肯定。
(二)以一縣為範圍做民族音樂的全面性調查:
過去學者們在臺灣地區做重點式的田野工作,以採集民族音樂為最大目的,供學術研究之資料。而這次調查工作的報告,將提供彰化縣做為維護文化資產的根據。
以下的日誌是由參與工作的研究所學生輪流執筆,經我校訂而完成的。除了工作完成後的調查報告書之外,必然成為本次田野工作的活生生的紀錄。我相信對以後的民俗曲藝的工作者將提供最有益的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