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目前民族音樂的工作
原發表媒體:音樂藝術期刊-國立藝專音樂科第8期
原發表日期:1979-06-22
撰文者:許常惠口述葉毓真紀錄

民間音樂的採集,在目前臺灣是項很重要的工作。當然,近來已有少數人開始在採集,研究民間音樂,可是光這樣就想把這些民間的音樂作個完整的調查,那是不太可能的事。我曾經和別人談過,假如我們想把這些音樂作個徹底的調查,那麼只有一個辦法。首先,我們必須有一批相當的經費,譬如二百萬元,然後我們組織一個五、六人的隊伍,從臺灣每一個縣,每一個鄉、鎮,甚至每一里、每一村,挨家挨戶的去做地毯式的調查。假定我們真有個這樣的隊伍,這種調查也要一、兩年才能做完。做完之後,我們就能知道,在本省各地的民間音樂,民間樂人或真正值得保護的民間樂團還保存多少。重點知道後,我們就可以展開下面的工作了,先想辦法把每一個項目選出一、兩個隊伍,比如說北管選出兩隊,南管選出兩隊,民歌的每一部分也選出來,然後設立一個機構去支持這些樂團、樂人,讓他們不僅是生存下去,並且把民間音樂做得更好。研究的人,就往這個方面去走。

這個方式在其他的國家都已經開始在做,把這些活的人,當成是民間的一種國寶(文化財產),他們雖有專門的機構給他們經濟上的支援,但他們也有他們的義務:用全部的精神去從事民間藝術的工作,並且把這些藝術傳某些指定的人,讓這些人去做研究,去繼承這些民間藝術,如此,民間藝術才有發展的希望。項今日我們所做的,民間音樂是很難保持完整的,民間部分究竟還比較簡單一點,但項民間的戲劇團體,若不能使其專業化,才可保持更好的水準並讓它留傳下去。這件事能不能做到,我不知道,但這是唯一可行的途徑了。事實上,照今日的情形,要想將民間音樂全部保存是不太可能的事,因為,時代的潮流一直在改變。但重點的保存仍是可行的工作。

在保存之後,還有一件重要的工作,就是研究工作。將來,如果我們的音樂科系成立研究所的話,我相信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研究自己國家的音樂。一所中國的研究所,卻專門研究西洋音樂那是一件不合理的事。固然,西洋音樂不是不能研究,但應該大部份的時間都致力於中國音樂的研究才對。在整理研究工作之後,才有作曲家的參與,就是創作的工作;或者把這些民間音樂拿來,當作音樂教育的材料,去重新編定音樂教課本。這些事講起來很簡單,可是一整套的東西做下去,真正要有效的話,不是一、兩年的事,恐怕是一、二十年的事了。現在的人大概都不太肯往以後想,但假若今日我們還不開始做的話,那我們永遠都沒有機會了。如果今天我們開始做,我們有希望十年二十年之後,中國音樂會走得比較堅強一點。

近來有一些弊害在本省出現,那就是,假的民間音樂紛紛出籠,專門騙取觀光客的錢。譬如說,從前我們去採集民歌,從來沒有說,唱一首要多少錢的,去年在蘭嶼開始,就發生沒有錢不唱的情形,一首歌要給多少錢才唱。現在已不只蘭嶼是這個樣子了,今年在台東,我們也碰過這種事情。並不是說,他們絕不可以拿錢,不是的,但若要拿錢,就必須做的職業化,有著職業的道德和水準,如果真是了不起的民間樂人,那也值得給他們錢。可是現在,情形並不如此,他們並沒有職業化,也不是真正的好樂人,指示觀光客每到一個地方,他們就敲觀光客的錢。這種情形本來是屬於落後國家才有的,他們總以為他隨便會幾條歌就可以拿錢,這是完全錯誤的。雖然我們一時無法改變他們這種想法,但讓這種情形繼續下去也是非常糟糕的!

另一方面,現在本省,部分的民間藝術都被外國人收買去。有關音樂部分,我們所知道的,有古老的樂器、道具,特別是木偶戲的部分。很多布袋戲、皮影戲、傀儡戲的道具都實在是因為這些藝術近年來漸漸地沒有人要看了,他們已無法再從事這種職業,只好改為從商從農了。既然這種藝術沒地方表演擺在家裡又會壞掉,那麼有外國人來收買,賣給他們也是很平常的道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些外國人,對於本國的音樂已研究的差不多了,他們便國外,去找些新的東西。所以不論是日本也好,美國也好,他們到處派人在考古,文化部分作調查,作研究。實際上他們來學習我們的民間音樂,並不是要拿回去演,只是當作一種學術性的研究,然後給他們的音樂增加一些新的色彩,新的材料,使他們的藝術更豐富,更創新。在我們這裡,文化學院的地方戲劇研究所,最近也開始實際的去學習這些民間藝術了,我相信這種風氣早一定會來的,中國人將婚富自己的自尊心,去學習那些古老的藝術。

其實,這些民間的顧老樹,總有一天定要走進博物館的,不過音樂的博物館跟美術的博物館不一樣,因為音樂要聽得見,而博物館放在那兒卻聽不見,所以就必須把聲音保留下來,當然,我們可以用錄音的方法把聲音留下來,可是真正的,還是需要不斷的演奏才能保存。像西洋的交響樂團,歌劇院實際上都是在作博物館的工作,那些貝多芬的東西,離開今日已兩百年了但是他們還是經常演奏,就是為了這個道理。同樣地,在我們徹底的調查過民間音樂後,我們也該成立正式的機構來做這種博物館的工作,將來各地的文化中心也會成立,專門去演這些民間傳統的藝術音樂。這些事聽起來雖然很花錢,但從整個的國家預算來說,還是最小的幾點。譬如說,調查的結果,本省有二百位民間樂人值得去保存,二百個人的花費,比起現在全省軍公教將近一百萬人的花費,簡直算不了什麼!所以說,現在不是錢的問題,也不是設備的問題,而是人的觀念的問題。如果人們不願意去做,那麼就永遠沒希望了。永遠都在講,要創造中國的音樂,而內容卻沒有繼承,那麼,中國的音樂,不論是創作或是教育,才能有發展的希望。

至於,一個學習西洋音樂技巧的作曲家,利用中國民間音樂的材料所寫出的曲子,是否會帶有濃厚的西洋味道,那就因人而異了!如果你平常都不接觸自己的音樂,偶爾才採用一段中國民歌旋律來作曲,那是沒用的,這種工作外國人也會作,誰也用不著你中國人來作。反正是完全沒有中國的味道。這就是所以我不太鼓勵學生隨便去找一條中國旋律來作曲的原因。要知道,藝術第一個問題就是要感動人,如果你對自己所採用的材料都無所感動,那麼你要如何感動別人的心?所以,你一定要先和它產生感情之後,你再採用它,那才比較合理。作曲家如果能深入民間,接觸自己的傳統音樂,體驗自己的民間音樂,那麼,寫出來的曲子才會感動人,才不會是假的,不會是西洋音樂的裝飾品。

雖然,現在的學生學習的,都是西洋技巧,但總該要回到自己的音樂上的,不過這是年紀的問題,三十歲以前,要求他是不太可能的事,因為這段時間一方面在學習,一方面求知慾很重,又是喜歡新的一個時代,但在三十歲以後,作曲家多少會回頭來的。譬如馬水龍,他最近的作品差不多都跟中國傳統、民間音樂非常接近。譬如游昌發,聽說他已學了差不多半年的京戲,像他這樣再回過頭來寫中國的東西,總會不一樣的。

我這樣說,並不是指現在的所有作曲學生除了學西洋音樂外,都必須學中國音樂,這些事是不能勉強的。假如將來我們整套的音樂教育,從小學開始就接受中國音樂,而不必進大學之後,再勉強較他接觸中國音樂。所以說,今天我們整個音樂教材,從小學到音樂學校,那就不會有這些問題了。

現在有許多人都喊著”復興文化”的口號,可是卻連到底要復興什麼都不知道,那麼文化又怎麼能復興?所以找出重要的部分去維護它,發展它,那麼中國音樂才有前途,復興文化才會有內容與成效。

 

回到列表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