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作曲家同盟成立的意義(上)
原發表媒體:中國時報【許常惠談音樂】
原發表日期:1973-05-16
撰文者:許常惠

經過了一年的推動與籌備之後,亞洲作曲家同盟第一屆大會終於四月十二日至十四日三天在香港舉行,宣佈成立了。我以發起人兼中華民國首席代表的身份,四月十一日晚從東京趕到香港,參加了這個意義深重的會議。

 

亞洲作曲家同盟成立的最大意義,無疑的在於亞洲音樂家的覺醒!那是亞洲人在近代音樂史上的第一次覺醒,我們第一次擺脫了西歐音樂的約束;我們長久的做了西歐音樂的義子之後,第一次覺醒該做自己亞洲傳統音樂的子孫,該做現代亞洲的音樂家。

 

西歐音樂在十八至十九世紀達到了它的頂峰時代,那是同時代任何其他地區的音樂所不及的,因此他們在世界樂壇上領導了整整兩百年;那是完全自然的現象。在文化上落後的國家向進步的國家學習,這是歷史上注定的,惟有這樣才能免於更落後,才能復興自己,創新自己。所以,這一百年來東歐與北歐國家向西歐學習,美洲國家向西歐學習,亞洲國家也接著向西歐學習了音樂。中國也不例外,我們以全盤西化揭開了中國近代音樂史,音樂教育制度西化,樂器西化,作曲法西化,演奏法西化,整個音樂的觀念都西化了。

 

然而經過了半個世紀的全盤西化之後,我們終於感到奇怪,感到問題之嚴重了。試想今天一個音樂學生,進入大專音樂系科之後,所學的幾乎全部是西方音樂,無論演奏,作曲與理論,都是根據西歐十八、十九世紀的音樂而來的。而對西歐以外任何時代的任何地區的音樂,連起碼的常識都很難得到。這不值得奇怪嗎?更奇怪的是對於西歐音樂的知識,我們幾乎把它當做老祖宗,把它當做音樂的一切,但至於西歐十六世紀以前及二十世紀的音樂,我們是毫不關心的。至於對我們自己中國的音樂,也不過是最近才加強了一門國樂概論,及讓學生選修這些傳統樂器而已。老實說,這樣的音樂系科,學生不是來學習「音樂」,而是來學習「西歐十八、十九世紀的音樂」!(未完)

 

亞洲作曲家同盟成立的意義(下)

回到列表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