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許常惠,師大音樂系畢業,四十三年留法研習音樂史及作曲。四十六年獲得臺北西區扶輪社「扶輪獎」,五十四年當選為十大傑出青年之一。現為國立藝術專科學校專任教授、國立政治大學兼任教授。作品有「葬花吟」、「祖國頌」、「五重奏曲」、「奏鳴曲」、「清唱劇」、「國父頌」、「中國典禮序曲」等。
我始終認為民謠是一個民族的音樂靈魂,是該民族最原始與最基本的音樂表現。所以,民謠產生的歷史也許不那麼古老,民謠的藝術價值也許不那麼完美,但就中國音樂來說,那些崑曲或京戲的唱腔,以及其他地方戲的腔調,甚至傳統國樂器演奏的曲調,或多或少,直接或間接,我們可以在民謠歌調中找其本源。基於這個原因,我相信民謠的豐富數量與素質,可以表現一個民族在音樂上的潛在力量與天賦。
有人說:「音樂是無國界」。是的,身為中國人,我們可以演奏西洋音樂,也可以欣賞西洋音樂。但是,如果「音樂是無國界」意味著,我們只需演奏人家的音樂,只需欣賞人家的音樂,只需摹仿人家的音樂的話,我是絕對的反對!
奧國大音樂家莫扎特說過:「音樂是無國界」,但今天在奧國或德國,他們的小學音樂課本幾乎是清一色日耳曼民族的民謠或民歌調歌曲,而看不到其他國家的歌曲。法國大音樂家但第也說過:「音樂是無國界」,但今天在巴黎舉行的音樂會,大部分節目却以法國作品為主,這就是他們的所謂「音樂是無國界」。
那些西洋音樂家喊:「音樂是無國界」是對的。但是我們要認識清楚,他們是從小在自己的民謠環境長大,然後演奏自己民族的音樂,欣賞自己的民族音樂,最後再創作自己民族的音樂作品出來的。他們的音樂,在被外國人欣賞或演奏之前,首先是被自己國人欣賞或演奏出來的。匈牙利大音樂家巴爾托克說得好:「音樂藝術,在國際之前首先有國家,在國家之前首先有民族。」沒有自己音樂文化的民族,那有資格談「音樂是無國界」!
首先我們來看看今天自由中國的音樂環境吧。在音樂學府裏,我們所教所學的,無論樂器、樂曲或理論,幾乎全是西洋音樂。這些所謂正統音樂家們,在社會上所演奏、重視或提倡的,也幾乎是西洋音樂。老實說,這些年來我們並不是不提倡音樂,而是大量的,二十年如一日的在替洋人提倡音樂。再看繁華的臺北街頭吧,歌廳、夜總會、觀光大飯店、舞廳、酒家等林立,到處都有歌唱節目,好像中國人是真正愛好音樂的民族似的。但是,這些地方唱的是什麼樣的歌呢?美其名為國語歌曲,其實是流行歌曲,而且這些靡靡之音大部分還是舶來品,少有國產的。流行歌已經氾濫得淹沒了我們的耳朵!流行歌訓練班、音樂研究社、歌廳、國語歌曲比賽……等等,再加上廣播電臺、電視臺、唱片公司也在爭先恐後的優先供應靡靡之音。
當音樂走到頹廢或玄虛的路上,惟有依靠民謠的氣壯山河的、誠懇樸實的生命力才能挽救、才能復興。有一天,我期望著有一天,我們中小學音樂課本是根據中國民謠編出來的;我們社會的通俗歌曲是根據民謠風格的歌調寫出來的;我們的藝術歌曲及交響樂的大樂章的靈感是得自民謠而後創作出來的……,那將是中國音樂文化真正復興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