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雅美族的密卡麗夾克
原發表媒體:聯合報
原發表日期:1979-12-08
撰文者:許常惠

十一月初的一個晚上,我到徐瀛洲先生家聊天,我們聊起來總是離開不了台灣的民俗藝術,尤其山胞的原始藝術是我們聊不完的題目。那一天晚上,在座的還有中央研究院的劉斌雄先生,所以聊到雅美族的種種風物時,我們的話題更多,談得更起勁。

 

話說到雅美族的唱歌,我說:「去了三次蘭嶼,從沒有聽過他們男女一起唱歌。有一次我問他們:為什麼男女不一起唱歌?他們答:我們男女不一起唱歌,男的唱男的歌,女的唱女的歌。」於是我請教他們二位研究雅美族的專家:「為什麼?」

 

徐瀛洲先生說:「一般的情形,男女是不一起唱歌的。但有一個例外,唱密卡麗夾克(Mikarijak)的時候是男女一起唱歌。」

 

我向劉斌雄先生看了一下,意思是問他的看法。劉先生會了意,說:「書上有這條歌的記載,在小川尚義與淺井惠倫共著的『根據原語的山胞傳說集』(一九三五年出版,七五九頁)中,確是提到密卡麗夾克,但沒有譜例,也沒有詳細說明。」徐先生立刻將書拿來,翻開給我看。

 

可是在沒有親自聽到之前,我只有表示半信半疑的態度,因為過去民族音樂的調查者,沒有錄過音,也沒有提到過它。徐先生半生氣的樣子,說:「過去我向人說過幾次,你們都不相信。好,如果你不信,我下一次把密卡麗夾克錄來給你聽!」

 

過了兩個星期,想不到徐先生打電話來,一接電話便說:「你不信的東西,給你錄來了,趕快來聽吧。」

 

我趕緊跑到徐家。原來這一次(十一月九日至十五日)他去蘭嶼,真的把密卡麗夾克錄到了。接過他的卡式錄音帶,放進錄音機一聽,果然是男女混聲的合唱民歌。這個新發現,怎麼不叫我驚奇!

 

將小川尚義與淺井惠倫的共同著作及徐瀛洲先生的說明綜合起來,密卡麗夾克是一首男女合唱的民歌名稱,唱的時期在捕飛魚過後之夏天(七月至十月),而且只能在晚間合唱。夏天晚上熱得無法睡覺,於是他們在工作房坐起來,男男女女約十人聚合在一起,唱密卡麗夾克。原來它是一首忘熱的娛樂曲,以唱歌來娛樂自己,忘記夏夜猛熱的氣候。

 

密卡麗夾克由領唱開始,採用大三度的三音,如CDE,是一種小音程組織的原始朗誦歌。音律像其他雅美族的歌一樣,是極不安定的。這一段領唱過後,便是一段眾人(男女)的合唱。開始時像是五度平行的奧卡拿穆唱法,但不久,這五度之內的所有的音(包括全音、半音,甚至微分音)都混雜在一起,形成一串混雜的平行進行,即原始噪音和聲——異音唱法。

 

密卡麗夾克是由領唱——單音的朗誦唱法部分與眾唱——和聲的異音唱法部分,輪流反覆構成。這樣地領唱、眾唱反覆下去,唱到深夜氣候轉涼才結束,然後各自回房睡覺。在演唱的過程,無論領唱或眾唱時,都可以隨時加入拍手(個人或眾人的)音響。我想拍手一方面用於助興,另一方面用於控制節奏或速度進行。

 

密卡麗夾克對我是新發現,我發現雅美族不僅有男女異性的合唱,而且有原始異音和聲。同時,密卡麗夾克給我證實了民族音樂的意義。音樂對雅美族不僅是娛樂,而且是生活。換句話說,音樂不是文明社會中只屬於音樂家的「藝術」,而是屬於全民的,具有「生活」、「民族」、「社會」乃至「信仰」的重疊意義。

 

回到列表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