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樂小集的昨天、今天、明天
原發表媒體:聯合報
原發表日期:1963-12-16
撰文者:許常惠

民國四十九年六月十四日我在台北市中山堂開了一次個人作品發表會;那是一次現代音樂的嘗試!那一次發表會,我個人的作品價值只有第二或第三意義,我個人不能代表現代音樂,但是,那確是國內現代音樂語言的首次具體的表現,現代音樂與台北聽眾的首次接觸。結果,從六月十五日至三十日半月間,在台北市各報紙與雜誌上連續見到的十多篇(我沒有預料到那麼多)有關評文中,只有極少數幾篇是贊同的,其餘的都是猛烈的抨擊與毫不留餘地的反對。

 

現代音樂的運動儘管在國際上已經有半世紀以上的歷史,但是四十九年以前的中國音樂,除了我所知道的僑居海外的周文中、馬孝駿、張昊諸先生的作品外,在國內還是屬於朦朧的未知數。所以,我覺得那一次遭遇是必然的,同時更感到非長時期的培養與發展現代音樂不能有中國音樂的明天。

 

製樂小集的最初構想便是從那一次發表會的經驗起緣的;它使我深刻地相信:我們需要更多作曲家來嘗試新的音樂語言,我們必需讓聽眾時常接觸新的音樂語言,我們的音樂家應該隨時注意新的音樂語言……。基於這樣的信仰,製樂小集的籌備工作大約完成於四十九年底,而終於在五十年三月三日舉行了首次發表會。

 

製樂小集的第一項工作是發表作品,發表現代中國作曲家的作品;讓製樂小集成為現代中國作曲家的發表作品場所!對於這項工作,三年來四次發表會中,製樂小集總共發表了二十位作曲家的六十一項作品。雖然它的規模簡單,所發表的作品的內容也不一定合乎現代音樂語言的領域,但是,它卻在近代中國音樂史上開創了團體作品發表會的氣運,開創了有意識的作曲家的集體運動。製樂小集的第二項工作是出版作品。我們從發表過的作品中選擇比較代表性的作品付印,然後出版。因為惟有經過樂譜才能溝通演奏家與作曲家的思想,作品才有更多的機會在聽眾面前現身說法。出版的作品,我們也經常向海外寄出,或者藉此與外國作曲家交換;這樣才能使音樂文化交流,尤其才能在世界音樂文化上表示現代中國人的存在。「製樂小集叢書」的出版創辦於五十一年七月,叢譜的編號已經有十幾項,但是限於經濟方面的困難,到今天為止我們只出版了五項作品。製樂小集的第三項工作是作曲上的討論與研究。這項工作從五十二年十月纔開始。在我們少數集友的聚會中,我們互相發表作品,講解彼此作品的製樂經過,說明美學及技術上的樂曲構成,然後互相討論它,研究它。我們相信這是在作曲家創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這樣才能使我們互相砥礪,互相充實自己,使我們不斷地發展下去。

 

製樂小集三年了!今天回頭看它短短三年的昨天,那一切痛苦與貧窮多於喜悅與安慰,誹謗與嘲笑多於鼓勵與讚美,都在往前看明天的製樂小集中,在明天的中國音樂的期待中化為不屈的勇氣!

 

製樂小集自從發起以來所主張的不過是「現代」與「中國」的意識,為了創作「現代的」,「中國的」音樂,我們必需以現代的音樂語言來表達中國人對美的信仰。誰說它是標新立異?! 不!它是最平凡,最誠實的良心!

 

製樂小集也許像藝術史上的許多運動,它的外表的存在是短促的,但是我們相信著,我們期待著,它的內容在近代中國音樂史上能有存在的理由:因為如果未來中國音樂有所發展,製樂小集至少是它的重要動機之一!

 

編者按:製樂小集第三年第四次發表會,訂今晚在北市國際學舍舉行。

 

回到列表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