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採集隊西隊日記(七)
原發表媒體:新生報
原發表日期:1967-08-04
撰文者:許常惠

七月二十八日

 

今天,我在離開臺北五百公里的恆春山中,為兩個貧窮襤褸的老人而流淚。

 

在恆春鎮大光里,有一個老人叫做:「豚尾仔」,他的正名是吳知尾先生,七十歲,與他的老妻、子孫住在圍著竹樹的一幢荒僻的農舍裡。他唱出來的『牛母伴』,歌聲凄切、慘痛、憂鬱,深深地抅住我的心絃,一時使周圍的聽者陷入於沉重的思潮,我不禁掉淚了。哦!此刻單旋律的恆春民歌『牛母伴』遠勝過貝多芬規模龐大的交響曲!因為它是數百年來流在我們民族的共同血液裡的;因為它是赤裸裸的人性真情的表露的。沒有裝飾,沒有技巧,沒有虛偽,它好像不經過思考地打擊到我的心靈。

 

在大光里的另一角,還有一個老人叫做:「紅目達仔」,他是六十二歲的陳達先生。他無親無故(據說無父母、妻、子女、也無親戚),孤寂地住在一幢不是人住的房屋(如果可以稱為房屋的話)。他的家四面用土塊疊起來,沒有窗口,只留了一個出入口(不能稱為門),低頭彎腰才能進去,屋頂是由數根大竹筒為樑,鋪上茅草而成的。今天,在下午四時的夏天,我一進去即感到四面烏黑及悶熱。在屋裡,我慢慢地看出有一個牀位與一些破舊的炊事用具,最後我認出一把月琴掛在土塊墻上,這些可能就是「紅目達仔」的全部財產。他在這黑暗、貧困與孤獨的世界裡,與一把月琴生活在一起。這個環境已經夠使人感到深沉的悲痛了,而他拿起月琴,隨著發出那如悲啼的歌聲的時候,從他的『牛母伴』、『思想起』、『四季春』、『臺東調』裡,我感到這世界,這被大都市的人所忘卻的世界是多麼真實!

 

我知道我終於找到它了,多年來尋找的它—中國民間音樂的靈魂!我掉淚,但我是多麼幸福。連日來民歌採集隊的辛苦都是值得的,數月來搜集民歌的工作有了收穫了,那種收穫在我看起來,不僅是在民歌採集的豐富的數量上,而且更在接觸民歌的真正感動。

 

今天我們三人都太受感動了,而我們有一個共同結論:民歌在臺灣還未消失。

(1) 離臺北愈遠,離繁榮的城市(如高雄、屏東、潮州)愈遠,愈有民歌。

(2) 愈有知識,愈有金錢的人,愈不會唱民歌,愈蔑視民歌。

(3) 民歌仍活在農村裡,活在深山僻野的貧窮人家裡。

 

從大光里回恆春的車中,帶我們來的鎮公所的朱亞夫先生告訴我:「紅目達仔」是列入貧民受救濟的村民。我對他說:「紅目達仔」是一個貧民,但不是普通的貧民,他是恆春民歌之寶,應該可以說是恆春之光榮,所以請您,請恆春鎮公所設法多多救濟他,幫助他,視幫助他就是幫助恆春民歌,就是幫助中國文化!

 

前一篇:民歌採集隊西隊日記(六)

下一篇:民歌採集隊西隊日記(八)

回到列表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