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採集隊西隊日記(六)
原發表媒體:新生報
原發表日期:1967-08-04
撰文者:許常惠

七月二十七日

 

上午九時搭公路局班車出發,十時多到達楓港。

 

楓港站離海不遠,它是東西公路,恆春線與大武線的交接點,但附近只有十多家小店鋪,離開楓港村還有一段路。我們下榻於公路站對面的一家小旅社,然後向旅社老闆問枋山鄉公所與鄉長家的地址。老闆告訴我:枋山鄉的鄉公所在枋山村,雖然楓港村是鄉中最大的村。至於鄉長,他是楓港人,現在家人搬到屏東住,只偶爾回來。

 

下午我們先到楓港村(在公路站東面的海邊),找到鄉長家,果然鄉長不在家,只留了看家的人。接著,我們坐公路車到枋山村,但鄉長也不在那裡(我們持有給鄉長的介紹信)。這時候鄉公所的人都知道我們是民歌採集隊,許多職員放下工作,紛紛跑來唱家鄉民歌,給我們錄音;他們說,從報上的消息,早就看到我們要到枋山來。最後有一位沈錦鵬先生(他是鄉民代表會副主席、兼救國團枋山鄉輔導會委員)約我們晚上七時在旅社等,他來帶我們去訪問幾個能唱民歌老調的村人。

 

晚上七時,沈先生騎了腳踏車依約而來。我們隨他到楓港村,首先訪問了黃高乱女士(七十六歲),她給我們唱了『思想起』、『四季春』、『車鼓調』、『哎喲喲』等八首。如果只能聽黃女士的聲音,沒有人會相信她是七十六歲的老人,因為她的歌聲清脆溫柔,像是二三十歲青年人的音色。然後我們到黃公愛先生(五十六歲)家,他唱了『思想起』、『四季春』、『牛母伴』等五首。黃新生很富於音樂天賦,您看,他的唱法多麼有技巧,他能巧妙地控制強弱音、長短音、正假音,他在『牛母伴』中特別發揮了這種天賦。黃先生還特為我們示範了兩種不同的『思想起』唱法;他稱一種比較直的,另一種比較輭的。最後我們訪問了葉澤水先生(六十五歲),他是盲人,他自拉大簡絃,唱了『思想起』、『四季春』、『草螟弄雞公』、『雜唸仔』等六首。他的歌聲沙啞,他的琴聲乾枯,但這不是沒有表情的意思,相反地造成一種無情與空虛的表情。他的如哭泣的歌聲與暗澹的陋屋配合,構成淒涼的場面,留給我深刻的印象。

 

今天晚上我在楓港,在遠離臺北四百多公里的海邊貧村,第一次接觸了恆春調的動人真面目。所謂恆春調一般只指『思想起』一種,但是在恆春一帶(包括恆春鎮、枋山鄉、滿州鄉、車城鄉的舊縣城)普遍流行的還有『四季春』(又稱『楓港調』)與『牛母伴』(又稱『牛尾擺』)二種。今晚我要說:過去民謠編曲家的罪過太大!他們給『思想起』打扮、擦粉,弄成不倫不類的文明『思想起』,讓它在臺北的觀光場所繼續流行,繼續委曲、繼續窒息。我要為『思想起』請命,還它自由,還它自然!還它生命!

 

前一篇:民歌採集隊西隊日記(五)

下一篇:民歌採集隊西隊日記(七)

回到列表頁